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6 点击量:
罗良文/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加深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显著。与此同时, 由于 国内国外多重因素作用, 国内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 就业日益成为我国理论和实际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 。本文 综合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效应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力发展对外 直接投资, 增加我国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就业效应; 产业结构
一、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就业的理论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就业的影响是国际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经济效应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就业影响的理论分析是围绕着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就业规模、 结构和区位分布以及替代效应与促进效应来进行的,主要有:
1. 就业组合效果和就业结构优化论。就业组合效果理论通过比较美国与瑞典的海外直接投资的 差别,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既有正的效果,又有负的效果。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力量的对比与国际 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等。而就业结构优化论认为,由于管理职能集中于母公司,创造了投资国许多非 生产性就业机会,有助于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
2. 公司战略论。公司战略可能以不同方式影响投资国就业数量、质量及就业区位。采取独立子 公司战略、简单一体化战略、深层次一体化战略的跨国公司对投资国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跨国 公司一体化的增强,国际生产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变得更为复杂,跨国公司对就业数量、质量和就业区 位在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配置越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对外投资的投资国就业效应就越具有不确 定性。这一理论的提出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就业影响作了详尽 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和就 业区位。
3. 就业替代与就业补充理论。就业替代理论认为,在投资国资本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投资将 替代国内投资或国内消费,如果资本流出并没有出口增加或进口减少来匹配,就会产生对就业的负效 应。就业补充理论认为,当对外投资属于防御性投资的情况下,如企业投资于国外是为了开发国内得不到的资源或是由于关税壁垒妨碍其出口而导致对外横向投资时,对外投资将补充或促进国内投资 或消费。这类投资往往能增加国外子公司对母国资本设备、中间产品或辅助产品的需求,而对国内就 业产生正效应。该理论将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就业数量的影响分为三种效应: ( 1)生产替代效 应。跨国公司采取国外分支机构生产而非在投资国国内生产的方式来参与国际分工,亦即通过对外 直接投资取代投资国的生产和出口,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投资国就业机会的减少,即产生所谓的“工 作削减效应”。( 2)出口刺激效应。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创造对投资国国内的设备、中间 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投资国的出口增长,进而增加就业机会。( 3)跨国公司 总公司及辅助性企业效应。跨国公司的总公司设在投资国,即高层管理职能集中于投资国,对外直接 投资会增加投资国非生产性的就业机会; 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经营业务的扩展会不断地为投资国 法律和公共关系、管理及工程咨询等各方面的服务创造需求,从而增加投资国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出口刺激效应、跨国公司总公司及辅助性企业效应构成了投资国的“工作创造效应”。因此,对外直接 投资对投资国就业数量的效应视“工作削减效应”与“工作创造效应”比较的净效应而定。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劳动力就业的效应与原因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劳动力就业的总量效应 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初具规模。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起,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总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跨国经营规模较小,总体水平偏低,与外商 直接投资流入差距明显。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的流入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小规模的流出,形成了非 常明显的“资本流出缺口”。为了更好地测算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笔者根据 1984~ 2005 年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的统计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二者之间的计量模型,计算结 果如下:
通过以上回归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1)对外投资除了给第二产业带来较大影响外,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从而必然影响 着两大产业的就业人数,但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 2)第二产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资本—劳动比,而第三产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 —劳动比比制造业低,对外投资对两个行业的影响会导致总就业人数的增加。
( 3)由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对外投资对第三产业就业的拉动会更为明显,不但在总量上, 而且在综合素质上也会有所提高,对外投资必然要求按照国际标准与国际服务业接轨。
( 4)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决定了我国第二产业的对外投资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对我国第二产业就业 机会负面影响很小。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劳动力就业效应的原因分析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与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是分不开的,对外投资可以刺激出口 而达到扩大就业的功效。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存在两种: 贸易替代和贸易互补。中国企业对外 直接投资出口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 1)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子公司投资收益的汇回增加投资国 的对外支付能力,改善贸易收支,有利于改善投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2)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转移资 金的同时附带一揽子生产要素的跨国转移,比如带动相关的原材料、中间产品、设备、劳务、资本货物、 技术专利等的出口。( 3)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有效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带动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避 开一些国家对中国产品所设置的配额、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或利用投资所在国的出口配额,扩大中国 出口量。( 4)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巩固原有市场和开辟新市场,能更准确地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使国 内出口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出口国外市场适销产品,减少出口的盲目性。
其次,对外投资对就业的置换效应的强弱与母国对外投资的动因有密切关系,发达国家对外投资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寻求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必然造成对本国制造业就业的置换效应,会减少蓝领就 业岗位 [ 1]( P201)。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是:
( 1)中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在发达国家合资办厂,或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收购拥有先进技 术、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企业,就能既拥有先进技术,又可利用原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经验,还能推 动国内旧有设备的改造。中国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子公司,母公司通过技术内部化应用海外子公司 新的技术、经验,减少交易成本,加强竞争优势; 通过跨国并购获取与其核心技术相关的上、下游技术 和新技术,拓宽业务范围,获得相应的研发资源以及与本企业互补的研发能力。结合小规模技术理 论,中国中小企业可以适应当地市场的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把世界已标准化的技术地方化来占据国 际性的跨国公司的空隙市场,因在需求容量不大的市场上国际性跨国公司追求规模经济难以实 现 [ 2 ]( P41—42)。例如,我国的海尔、春兰、康佳等企业将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线,和我国 生产技术环境相结合,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创新,对我国相似市场投资设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 益,增加了国内的就业。
( 2)利用了国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而且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的短缺直接威胁着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仅靠进口这 单一途径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对资源的需求,我国企业只有走出去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不足, 才能保证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稳步、持续增长。中国已成为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进口大国,对自然 资源的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改善这种局势,我国的国有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如中国石油化工集 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等在自然资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直接投资。事实 证明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对外投资企业首选的投资领域也将是资源开发领域[ 3]( P79—80)。
( 3)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实证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促进投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延 长产业生命周期。我国各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现有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作 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日本、韩国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将对外直接投资和产 业结构升级相联系,我国应该借鉴其经验,将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中部分技术和产品通过对外直接投 资转移到相适应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将在国内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相适应的东道国, 使这些生产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重新优化配置,产业生命周期得到延长,继续使这些资产发挥作 用,促进国内结构调整。我国产业要想在全球立足,要尽快形成一批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成本和质 量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然而,这需要大规模需求市场为基础,单靠在国内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因 此,到国外寻求市场,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优化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 WTO ,中国将面临更大的海外市场和机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将会迈 出更大的步伐。在目前国内存在闲置资金以及过剩劳动力的情况下,由于国内存在大量的居民储蓄, 一方面国内某些产业的投资收益率已经很低,另一方面国内的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因此它们在国内转 向投资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果这些在国内的储蓄能在效地转化为对外直接投资,到海外寻求更高收益率,那么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就不存在挤占或替代国内投资和消费的现象,短期内的刺激效应要大于 替代效应。而且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一体化程度不高,很多投资属于防御性投 资。如中国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抢占市场份额等,这些投资往 往能增加国外附属企业对国内资本设备、中间产品或辅助产品的需求,从而可以刺激国内的就业。而 且这种国际生产转移活动所造成的劳动力成本的调整,有助于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方面那些 可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或部门的工资率有下降的趋势,这部分产业工人的流动可以降低劳动成本, 从而为国内原来那些因劳动力成本高昂而面临萎缩的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加大, 海外生产将更多地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 从而 可以吸引和消化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使得国内就业上的调整成本可以通过转移和新增一部分劳动力 市场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达到均衡。因此可以大体上判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是有正效 应的。
三、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对策选择
我国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充分发挥对外投资的就业效 应,关键的就是要选择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包括对外投资产业战略选择、对外投资的区位 战略选择和构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等方面。
1.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开始的,是在大规 模吸纳外资的背景下进行的,属于“非资本过剩型的跨国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跨国投资不仅 要选择能够为企业带来投资利润的项目,而且这种项目对于母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辐射效应,这 种辐射效应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资本的增值程度,更取决于投资的产业选择。只有在优化跨 国投资产业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带来自身的利润增长,同时也通过技术 传递和市场扩展来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改造,为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 1)区位比较优势产业。某种产业是否具备区位比较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产业比 较优势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发展的历史、产业技术积累和创新,以及资源供给的便利性和产 业的市场优势等。产业优势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的各种优势往往分散在不同企业中,即产业优 势是该产业内各企业的优势的集合。因此,产业组合优势或产业内各优势企业的合理组合,是决定国 际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方向的关键性因素。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首先 取决于产业内优势企业的组合状况,只有当集单个企业的分散优势为产业整体优势成为可能时,才能 不断扩大我国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经济空间。“区位比较优势”概念的精髓在于,比较经济优势 是在一定的投资区位中产生的,它是跨国直接投资的基本经济依据,也是使投资国与东道国双方获益 的内在经济根源。只要某种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在一定的区域内,为双方带来比较利益,跨国投 资将成为可能。显而易见,“产业选择”是将其“区位选择”包含在其中的。选择了不同的“区位”,也就 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产业”。按照区位经济特征组合产业优势,是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空间的有 效途径,也反映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重要特征。我国劳动密集型和 资源开发型产业起步早,相对比较成熟,伴随着产业的良性发展,产业中的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相 对优势,例如小批量的制造技术、多功能的机电设备、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这些技术 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夕阳工业”,但对于那些低于或类似于我国经济发展 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则属于适用技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可增加我国的就业机会。
( 2)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产业内贸易量大、国内连锁效应强、产品供求链长的产业。“产业内贸易 量”是指某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形成的与母国相关生产环节的交易份额。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 资的目标之一,是要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拉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效应,而这一目标的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国际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产业内贸易量”的大小。交易份额越大,对外直接投资 也就越有利。因此,我国的产业选择是要在“区位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优先选择那些产品供求链长、 产业内贸易大的产业。这种产业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国内制造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出口或海外 投资生产最终产品。这样既可以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丰富的优势,又可以利用国际市场 带动国内相关产品的生产,从而推动产业的整体发展。另一种是利用国外资源来增加国内的产品供 给,如资源开发,这同样可以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增加就业。
2.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应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扭转现在 过于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局面。以发达国家为重点投资目标,这是实施我国投 资目标中先进技术寻求型投资的现实需要。从区域上讲,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三极的发达国家格局, 我们都应进入,以便全方位的获取各种先进技术和信息; 从现状看,对欧盟的投资最少,应重点进入; 以发展中国家和亚洲为主要投资区域。目前,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区域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 第 一,发达国家近期投资相互渗透增加,减少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这为中国企业扩大对这些国 家的投资提供了机会,减少了竞争对手,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相对容易些。第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 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与中国相似,有助于中国企业发挥相对优势, 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3. 从内部化优势来构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和区位选择决定于对 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构建,要从内部化优势来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内部化优势要以一定的 企业规模为基础,企业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才有能力从事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以及世界级品牌建 设,才能将这些优势所有权的交易纳入企业内部,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价值,进而参与国际竞 争。与发达国家企业在规模上的巨大差距,使我国企业既缺乏创造比较优势的能力,又缺乏将已有优 势内部化的能力 [ 4]( P65—66)。因此,从内部化优势角度看,构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 1)发挥国有企业 易于贯彻国家意志的优势,打破条块分割、区域分割,以现有生产型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体,组建大型跨 国公司。组建我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可以生产型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体,兼并现有的大型外贸公司,让 有跨国经营基础的国有银行或金融公司参股,形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 2)通过无形资产筹 资,进行资本扩张,也是组建大企业集团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利用名牌效应、管理优势、销售网络等 无形资产可以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承包、租赁、参股、并购等形式实现资本扩张。( 3)充分发挥信 息技术的作用,应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法,以最终产品的生产型企业为核心,联合其上游的供应商 和下游的营销商,建立信息等资源共享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产业战略联盟,开展既竞争又合 作的柔性竞争,实现双赢目标。只有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集中研究开发能力和资金,才能充分而有 效地节约交易成本,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提高整个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 1 ] 董会琳,黄少达 . 浅析扩大对外投资对就业的影响[ J ] . 财经科学(增刊) ,2001: 201.
[ 2 ] 鲍晓华.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分析[ J ] . 投资研究,2002,( 10): 41—42.
[ 3 ] 赵晋平. 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 [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 4 ] 乔惠平.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战略选择[ J ] . 改革,2002,( 2): 65—66.
- 上一篇:公共经济学的新贡献
- 下一篇:中国贸易深化的就业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