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育改革,打造公平优质教育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 发布日期:2024-01-29 点击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新征程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教育公平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公平优质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最朴素的追求。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的关键构成环节,而且还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核心动能。在教育现代化建设背景下,需不断加强教育改革,积极打造公平优质教育发展新模式,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战略!
一、公平优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一)公平优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为人民服务
新征程上,教育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发展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使教育成果惠及广大群众。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级教育普及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到那时,广大人民群众将会享受到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成果。
(二)公平优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提高公平层次
公平优质教育要想成功规避西方专家所提出的有效维持不平等假设(EMI)与最大化不平等假设(MMI),便需不断提高教育的公平层次;此不仅反映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而且还彰显出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一方面,从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结合EMI假设与MMI假设可知,在教育已经发展到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基本需求时,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上;所以,如何确保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别,是公平优质教育的更高层次。另一方面,从重视客观指标向重视主观获得感转变。发展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因此公平优质教育不但表现在客观指标上,而且还表现在受众的主观感受上,更高层次的公平优质教育需注重增强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二、加强教育改革打造公平优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加强教育改革、打造公平优质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公平优质教育旨在培养可以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怎样培养人?”公平优质教育就是以德为先来培养人,即通过立德树人的方式来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公平优质教育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
(二)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且将其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然而,孔子时期的“有教无类”并非是字面上的有教无类,而是孔子对于当时基层民众难以获得教育机会的历史现实而提出的进步倡议,提倡教育应面向基层民众开放。“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是有教无类教育理念的新时代体现。在打造公平优质教育的过程中,更应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让所有适龄儿童均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确保所有学生不会由于贫困而辍学、不会由于残疾而失学。
(三)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从本质角度来看,教育实际上是个性化的,是教育者对学习者的影响,此种影响无论是否基于集体组织模式而形成,又或是否采用智能化方式,其必然会作用在某个个体上。因此,新征程上的公平优质教育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就是要重视教育质量的适切性和精准性,保证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其“应得、能得”的教育资源,可以“适切、精准”地推动个体发展,促进学生达到自身的最佳发展水平,塑造“更好”的自我,而并非是盲目追求“好”的自我。
三、加强教育改革打造公平优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出台接轨国际的公平优质教育政策
目前,全球公认的公平优质教育不但重视起点、过程以及结果的公平,而且逐渐从追求教育机会公平上升到共享高质量教育机会的公平。瞄准国际公平优质教育发展趋势,需要通过政策来保障弱势人群接受教育的机会,切断贫困代际“遗传”,将人才应选尽选理念合理融入公平优质教育体系。与此同时,还需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渐将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并入义务教育政策范围,提供公平优质的大学前教育;通过政策的形式将全民教育理念提升至实质性高度,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接受公平优质的大学教育,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与综合素质;制定系列政策以健全终身教育机制,在数字化网络媒介下大力发展公平优质教育,进一步缩小校际间、区域间以及城乡间的教育差距,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平优质教育。
(二)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新格局
一方面,采用教育资源“弱势补偿”措施。“弱势补偿”倡导对边远区域学校进行教育资源“补偿”,基于“优先扶持”理念重视对边远区域学校的资源扶持,增加教育经费投资,推动边远区域学校发展,保证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学设施的及时更新、教师资源的持续强化,从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另一方面,重视教育资源标准化建设。第一,将教育资源标准化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基石”工程,作为日常工作来抓;第二,教育资源标准化建设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需明确其与公平优质教育的关系;第三,重视实质性,教育资源标准化建设旨在减少校际间的差距,在评估时不可只考察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而需重视对学生发展的现实影响。
(三)健全以共治为核心的教育支持机制
新征程上,要想大力发展公平优质教育,则需加强教育改革,建立健全以共治为核心的教育支持机制。第一,强化政府支持。压强、压实政府责任,重点确保教育改革的公益属性,推动教育政策与社会政策无缝衔接,在构建部门合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领导作用。第二,强化社会支持。引领良性互动,利用好优质社会团体在服务参与、资源供给以及质量监管等领域的重要作用,采取家校社协作育人、政策咨询服务等形式,促进公平优质教育发展,提高广大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公平感。第三,强化学校支持。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重视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教育过程,指引师生及有关人员转变学校内的不公平现象,深化推进教学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提高尊重、情感等抽象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推动公平优质教育有序“落地”。
(四)深化推进教育数字化均衡健康发展
第一,不断优化教育数字化环境,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整合各方面的高质量数字资源。统筹发展硬件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提要素,软件资源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应在加强硬件配置的基础上,推动软件资源的同步升级,稳步推进优质数字资源全面覆盖,实现优质资源在各区域间的互通共享,为各类受教育人群提供随时随地都可应用的教育资源库,解决区域教育数字资源分布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公问题。第二,建立包含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等多方主体的培训体系,构建符合公平优质教育发展需求的层次性互联网服务体系和指标评价体系,打破教育数字“孤岛”,增强边远区域家庭和师生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夯实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人力基础,深化推进教育数字化均衡健康发展。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