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开发区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7 点击量:
摘要: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发区不同发展 阶段的基础上,从产业、城市发展以及产城融合等方面探 讨了我国开发区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 制创新双轮驱动为动能、以产城融合为核心来推动我国开 发区的发展,实现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开发区 发展特征 产城融合
(一)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开发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过程 烙下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过程的印记,并成为中国 经济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史雅茹,2014),其发展非常 迅速:截至 2017 年 7 月,我国已设立各类开发区 500 多 个。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迭代作用,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 景下,开发区逐步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其形态也 从单一的产业/工业园区逐渐转变为产城融合一体化的综 合性开发区。综合来看,我国的开发区经历了以下 4 个发 展阶段。
1.生产要素集聚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兴建了中国第一批开发区, 依靠国家或地方给予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通过廉价的 土地、优惠的税收和低廉的劳动力成为发展劳动密集型 工业的特定区域,多以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制造业为 主。这一阶段的开发区一般分布在城镇边缘,多为单个 或同类企业的聚集区,生活配套设施匮乏、需依托中心城 区来完善。
2.产业主导阶段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的开发区进入快速成长 阶段。此时开发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实现产品制造、 研发的复合发展,衍生出一批分工协作的关联企业,并在 国家宏观决策的引导和市场机制调节的双重驱动下,发展 技术密集型产业,积极构建产业价值链。此阶段,开发区 规模不断扩大,配套设施逐步得到重视,但在宜居宜业方 面仍不完善(陈奕静,2015),与城市的融合度有限。
3.产业升级、配套完善阶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开发区优惠政策越发规范化和 透明化,向特大城市集中趋势明显。该阶段开发区以创新为 突破,注重协同创新,并借助产业链招商获取国际创新资源, 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特色服务业并重、竞争力提升的产业 集群化布局的开发区(张毅、徐银光,2009)。同时,开发区功 能不断完善、人文环境逐步构建,与城市融合度加强。
4.产城融合阶段2009 年以来,国家对开发区开发的重心向提质增效、 转型升级方向转变,对其数量进行适度控制。这一阶段的 开发区注重新兴产业,强化创新及转化功能,以多产业集 群的整合发展为主体,成为集居住、办公、商业、休闲、娱乐 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产—城”关系达到了较为完美的融 合。此阶段,产城互动成为支撑区域发展的亮点。
(二)当前我国开发区的特征分析
1.产业发展特征 受惠于国家政策,我国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均与国家发展战略、地区资源与优势产业相吻合,在产业 发展方面呈现如下特征。
(1)产业分布特征:多位于三大经济圈,所在城市能级 较高。对 47 个开发区的调研发现,过半位于长三角地区,一 线城市的郊区、沿海省份二线城市的开发区也较多。此 外,西南的成都和重庆由于高校云集、人力资源出色,产业 发展较好,加之深处西南腹地,市场支撑强,开发区也较 多。简言之,开发区多选在产业和经济基础较为雄厚、政 府作风相对开放以及商务环境更优的三大经济圈。
(2)产业定位特征: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资源优势、区位 条件和发展基础,且随宏观环境、产业政策的变动而变化。前期规划时,开发区的产业定位通常考虑所在城市的 优势产业、资源禀赋、区位和政府大力支持的产业,以及开 发区方的产业资源和独特优势等因素。如,北湖科技园, 依托其运营商北科建的经验和优势及所在城市长春生物 医药产业发达的背景,将开发区规划为集基础研发、科技 孵化、创新加速和总部办公为一体的科技创新集群;科创 慧谷结合青岛国家高新区“1+3”产业规划,重点聚焦软件 信息、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等(赵海军,2013;王伟,2015)。
(3)产业结构特征:正经历产业升级转型,趋向于新兴 产业,产业结构多元和专业化相结合。产业结构多元化与产业发展集群化并行。随着国内 经济升级转型不断深入,开发区间竞争激烈,因此开发区 在明确主导产业的同时注重产业链密切关联企业与同类 企业的聚集,培育和发展企业集群。此外,为提高风险抵 抗能力和提供就业机会,开发区会适宜地发展几类产业, 并分别针对单一产业打造“园中园”。开发区主导产业多定位为国家新兴产业,而非传统制 造业。如大连天地和春田开发区发展的是软件信息、文创 行业;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海洋经济、生物 医药;蛇口网谷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无锡中关 村科技创新园的定位则是以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物联网 (传感网)信息服务、创新创意为主导产业。
(4)产业招商特征:软环境建设成为产业招商的重要 砝码,产业引导、培育受重视,招商模式发生改变。开发区招商侧重从产业环境吸引企业。开发区越来 越关注产业的引导、开发与培育,办公硬环境越来越生态、 环保,重视文化氛围、创新机制、公共服务等软环境的建 设,为企业提供全面、契合需求的服务。但招商模式还停 留在点式突破的“游击战”,营销渠道和平台欠缺、招商体 系不健全(毕德鹏,2015)。土地招商和空间载体招商并行,后者正成为主流。早 期,土地招商模式(土地一级开发后,意向企业自建厂房)较常使用,但因入园企业资金压力大、招商难度大,且不利 于后期开发区统一管理而被摒弃。空间载体招商(开发区 做好基础建设后招商)难度相对小,有利于开发区方的产 业引导、升级和统一管理,因而正成为主流。
2.城市发展特征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及各类配套与功能是开发区发 展的重要依托,推动城市协同发展也是当前开发区的一个 重要特征。
(1)开发区规划特征:规划投入较大,对城市客观环境 和发展诉求考量充分。运营商对整体规划十分重视,投入较大。在规划过程 中,普遍结合了区域自身的地理特点和地方政府的发展定 位,保证规划方案与客观环境的匹配度,在格局规划上,普 遍按照功能来划分区域,各功能区相互独立。 (2)基础设施建设特征:投资完成度高。多数开发区的土地一级开发已经完成或在进行中,且 水、电、煤气等基本日常需求能够满足。但交通基建方面, 少数离中心城区较近的开发区投资相对较小,而距离中心 城区较远、不在市政轨道交通规划范围内的开发区,需要 进行大量的道路基建投资。 (3)公共服务发展特征:商业配套完善度高,但医疗、 教育等配套提升空间大。当前国内开发区的商业配套完善率相对较高,大多均具 备了餐饮、超市、商场等配套,但在教育、医疗以及休闲娱乐 等配套上相对滞后,如泰达MSD开发区公共服务配套程度较 高,而科创慧谷等开发区的医疗等配套仅停留在规划阶段。
(4)人口导入特征:人口导入成效一般、人才引进措施 优惠。从开发区的人口导入量来看,各开发区的表现参差不 齐:泰达 MSD 等开发区人口导入效果良好,而科创慧谷等 开发区的人口导入量处于较低水平。在吸引人口流入的 举措上,除了基建及其配套等投资外,各大开发区普遍提 供各类人才引入优惠条件和就业帮助。
(5)居住品质特征:住宅产品种类丰富、绿化率较高, 整体居住舒适度高。各开发区由于体量大、土地供应充足,因而住宅开发 种类齐全,可供区内不同层级的购房者选择。从住宅产品 质量上来看,建筑质量较好、密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如大 连春田开发区、大厂潮白河开发区的住宅均保证了较低的 容积率,整体绿化率超过五成。
3.产城融合特征产城融合度是衡量开发区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当前 我国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水平正向高层次阶段推进。
(1)人口融合特征:产业人口与居住人口融合度较低, 居住与就业人口错位明显。人口融合的层次与水平有赖于产业发展的规模与产 业链条的完善,由此带来稳定的就业人群及与之相匹配的 居住人群。而我国大部分开发区人口融合不尽人意:人口 导入不及预期,吸纳的本地就业人口难以成为促进开发区 人口融合的稳定要素。且开发区内产业人口与居住人口 错位现象明显,加大了开发区人口融合的难度。
(2)空间融合特征:开发区与主城区及其内部板块之 间的空间融合均具备良好基础。基于规划建设中交通设施的提前布局,大多数开发区与主城区的交通设施衔接便利。但仍有部分开发区与主 城区较为割裂,难以形成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效应。从开发 区内部空间格局来看,居住、产业及商业等区规划明确,板 块之间空间距离适中、互动感强,但融合水平参差不齐。
(3)功能融合特征:产业、居住外的配套功能单一,影 响了整体融合效应的发挥。功能融合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生活、商业、休闲 等配套功能的完整,另一方面有赖于各类功能与开发区人 口及需求特征的匹配。但多数开发区在早期发展阶段更 注重产业功能与居住功能的打造,加之人口加速导入阶段 的功能配套错位,商业休闲配套功能单一,医疗、教育匮 乏,影响了开发区融合效应的发挥。
(三)我国开发区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开发区的发展重 点和方向将更加聚焦产城融合、模式创新等方面。
1.更加注重产城融合开发区作为“双创”载体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 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 开发区规模的扩大,产业与城市功能不匹配带来的产城脱 节等问题,制约了开发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利于 城市特有的信息、科技、综合服务能力等优势对产业发展 的促进作用,因此,产城融合仍是新城发展的目标方向。
2.模式创新:借力PPP目前,PPP 模式已介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 域,拓宽了融资渠道,成为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形成新的经 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同样地,PPP 模式对于开发区的运 营也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城镇综合开发类 PPP,整体统 筹规划,能有效降低管理和资金成本,提升公共设施建设 的速度及运营效率。
3.资源整合:依托平台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资源和信息将被重新组合利 用,传统开发区的招商、租售模式面临挑战。随着供给侧 改革的推动,开发区运营商将更多地依托平台资源,通过 资源跨界融合提升运营效率,发挥各业务模块优势。要构 建开发区体系、融合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捆 绑是一种有效方式,即通过搭建平台、信息与资源等要素 的交互、流动以实现各主体利益的最大化。
4.盈利模式:侧重长周期、可持续性未来,开发区的盈利模式将越来越侧重长周期性和可 持续性,将关注点转向产业运营收益,如产业投资收益、税 收分成、招商回报、孵化收益等,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加之 服务软实力的提升,开发区持续性盈利能力将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毕德鹏:《2015 绿色产业园转型催生六大看点》,《中国建材 报》,2015年4月16日。
(2)陈奕静:《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产业地产发展研究》,重 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3)史雅茹:《开发区建设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西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4)王伟:《“科创慧谷”何以成就“众创领舞”?》,《科技日报》, 2015年5月11日。
(5)张毅、徐银光:《中铁二院综合交通高科技产业中心发展模 式研究》,《建筑设计管理》,2009年第6期。
(6)赵海军:《软件:青岛新脉搏》,《计算机世界》,2013年8月19日。
- 上一篇:中国贸易深化的就业效应分析
- 下一篇:加强环境保护对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