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书院(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0-26  点击量:


一、四学书院的起源

“书院”自古就是一种学术机构和学校,据史书记载“书院”一词最早源于唐代唐玄宗设立的丽正书院,后大盛于宋代,变成了供天下读书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并传承至今。基于此,本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为了进一步更好地研究和探索国学教育和现代教育如何更好地交融与创新,北京科教科学研究院发起成立了四学书院,立志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四海广纳天下事

学风彻览古今人

四学书院这句对联的大意是:世界广博地容纳着天下形形色色的事情,而学术之风就像一缕春风,包揽尽古往今来孜孜不倦追求学识的人。上联中,四海是天下,世界各地的意思,广纳表示广博地包容与接纳。下联中,学风指学术风气,彻揽中的彻指的是彻底,而揽是包揽,所以彻揽,即包容揽尽之意。

二、四学书院的宗旨

人生在世,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诗书之理中,才能渐渐地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之中让我们的心境变得更加明澈高远。当今的世界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深入学习,不提升自己,是无法安身立命的,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做到君子好学、博览群书、纵观横览,才能增长智慧,达到内心圆满,厚积而薄发。

我们只有对传统文化不断进行细致入微和潜心不辍的研究与转化,才能最终学有所得,才能让我们的学问及事业突飞猛进。如今盛世当前,国民素质涵养的提升,让国人竞相推崇优秀传统诗书礼仪的教化,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也正逢其时,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正向的传承,不断将过往先贤哲圣的旷世绝学广泛汲取,发扬光大,增长智慧与仁德,天下大道就会与我们同行,如此巨大的功用我们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穷尽的。

蝌蚪成点画,天地衍大文。北京科教科学研究院四学书院以中华深厚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深入地研究,从中总结出“形”、“源”、“解”、“理”四个关于学习的方法体系,并逐渐完善发展,形成了四学书院独特的四学文化学术思想与科学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寓教于用,完整地开发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通识教育学习系统(国家发明专利号:ZL201711459529.X)。

三、四学书院的特色

何为四学?一是以学形入正道(文化传承),二是以学源练慧心(内秀于心),三是以学解成大气(自信满格),四是以学理悟大智(智慧通透),以上这些都是四学的核心要义。古往今来“修行天道上;至味五行中”,四学的本质是形、源、解、理。所以追求四学者,就要通过自身去学形、学源、学解、学理这四大环节,淬炼自身成为博学谦恭、修齐治平、知行合一的经世之才。

首先以“学其形”导入正道。因为人间正道是立身于世的前提,只有秉持正道,奉行正派作为,才不会走入邪路,并由此克服种种不良的习惯,可以通过智育来唤醒开启人的灵性世界,培养真善美的本性来感悟生命的真正意义,追求高品质的人生境界。

其次以“学其源”砥砺慧心。慧心是走出迷阵的关键,具备慧心,便能够看破纷扰迷惑,脚踏实地,修正气而养身心,陶冶性情、明心见性,培养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具备谦谦大德。

再次以“学其解”成就大气。大气是涵养禀性的根本,做到大气,便有了宏大的志向,心胸变得阔达,可以通过研学等方式培养诸如传统健康的节气生活、山水学、农学、琴学、棋学、书学、茶学、武学等多种技能来得到全面的锻炼发展。

最后以“学其理”启悟大智。大智乃笃行久远的利器,人具备了大智,便能见微知著,深谋远虑。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博览古今,集百家之长,最终通晓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四、四学书院的意义

中华文明悠悠千年,岁月沧桑,北京科教科学研究院将一直致力于通过追溯中华千年深厚璀璨的文化积淀与精髓,四学书院以国学、国风、国韵、国术、国医等为主题,以修身养德为一体,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科学结合的优秀成果资源,实现国学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坚定以弘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四学书院的治学

北京科教科学研究院四学书院《四学文化研究文库系列丛书》主要原创学术著作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角辨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中国国学教育研究》《汉字的形成及发展研究》《汉字“六书”造字法研究》《文字学导论》《唐风显字》《文字心理学》《文字学字帖》《思维导图与学习力》《记忆力与阅读力》《路演学导论》《定律研究》《人生本真》《人生格局》《人生涵养》《哲学改变你的人生》《心理学改变你的生活》《积极心理》等。

四学书院四学文化研学课题(文字四学:识字、书法、演讲、阅读)理论部分


《文字四学》全文

【原文】
《文字四学》,字之所繇,以溯其本。“形”“源”“解”“理”,四法所在,以综其要。先之以“学其形”,以入正道也。正道所在,立身之基也。奉正道而端其行,则不堕纷歧,曷溺诸习?次之以“学其源”,以砺慧心也。慧心所钟,禀明仁之资,勘迷知津,不入诸惑,克成峻德。次之以“学其解”,以成大气也。大气养性,足为本根,心志远阔,则功业赫然,自可期矣。次之以“学其理”,以启大智也。大智利器,笃行而久远,见微而虑深焉。文字之学,惟研勘入微,精修无已,方可学有致获,业见飞举。承平之际,世皆以礼文相高,景从其颖秀者。传统文化之创衍,正其时也。传承以正,继往圣之绝学,深汲而光大之,则相携大道,仁慧兼增。其间钜益,有不可尽道者也。人生于世,饫于诗书之理,熏渍陶染,自然游心高明矣。尔今世变殷烦,舍学弃能,焉可自立?此尽人皆知者也。兼综博览,好学不辍,书帏惕厉,君子所当务也。以智以慧,臻于心识之圆满,方可厚积而薄发。
【译文】
《文字四学》以研究文字为根本,并以“形”“源”“解”“理”四种学习方法总概其要。首先以“学其形”导入正道。因为人间正道是立身于世的前提,只有秉持正道,奉行正派作为,才不会走入邪路,并由此克服种种不良的习惯。其次以“学其源”砥砺慧心。慧心是走出迷阵的关键,具备慧心,便能够看破纷扰迷惑,英明仁德,进而成就崇高的德行。再次以“学其解”成就大气。大气是涵养禀性的根本,做到大气,便有了宏大的志向,心胸变得阔达,进而成就辉煌的功业。最后以“学其理”启悟大智。大智乃笃行久远的利器,人具备了大智,便能见微知著,深谋远虑。我们只有对文字进行细致入微和潜心不辍的研究,才能最终学有所得,让我们的学问及事业突飞猛进。如今盛世当前,国人竞相推崇优秀传统诗书礼仪的教化,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正逢其时,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正向的传承,不断将过往先贤哲圣的旷世绝学广泛汲取,发扬光大,增长智慧与仁德,大道就会与我们同行。如此巨大的功用我们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穷尽的。人生在世,我们只有沉浸于诗书之理,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心境变得高远明澈。当今的世界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深入学习,广泛提升自己的技能,是无法安身立命的,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做到君子好学,不断博览群书,纵观横览。只有增长智慧,才能达到内心圆满,厚积而薄发。


第一篇 识字:学形·入正道

【原文】形入正道,以字为源。正道者,沉潜乎经术,析散乎坟籍,具象于文字。道之义蕴,拓之而愈闳,析之而愈繁,万物之变,人事之宜,尽在其中矣。文辞者,涵泳乎性情,内踵于律而成思,外托于言而为帙。圣人感于斯,兴思属文。道寓于文,幽眇淡泊,深自敛抑,若盐铁之布于山海,恭承嘉惠,方能窥识,以究閟奥。正道径繁,承文居其先焉。揆造字之旨,统纪万物,助流政教也。古来贤圣足法者,皆洋洋乎卷帙,以俟绍承。吾人承学稽古,多由习字考文入,若渡水之假津梁舟楫也。《说文叙》云:“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若文山高峻,摩抵云霓,则字为万篑之石壤,不可阙折。若师者之诲生徒,皆以方纸书字,示之以识,随讲一字之义。熟识多字,聚而成句,缀之成篇。古来之文,即韩柳欧苏,亦由斯道也。藉第令识字,虽术业至深,文辞奥衍,皆可谙解。伏而精读,觇毕揣摩,虽道微暗蕴,皆可索执。是故执文求道,而道愈广。若以之为用,小可敦亲睦邻、协理家政,大可经国化民,惠益甚钜,莫与之京。文字者,窥道之户牖,国粹绍承之基也。至若圣学典册,先贤之所留贻,历数千载之淘沥,方得国人之珍视,崇为格物之资,致知之源,踵武克绍,不其伟欤!
【译文】
形入正道,自古正道就沉潜于六经之学,分散在典籍书册,具化为文字陈述。因为正道的意蕴开拓得越深,便能越发弘大。传播得越分散,便能愈加繁密。万事万物的变化,人事的各种机宜,都包含在正道之中。要知道文辞沉淀,是蕴含于人的性情之中的,表现为向内遵循于规律而形成思想,向外依托于言辞而纂成篇册。圣人对这些有所感应,才能抒发所思所想,落笔成文。所以正道栖藏于文字之中,非常幽微、细致、散淡、内敛,就像盐铁分布于湖海山岳之中,只有一些具备眼光与智慧的人才能够窥见分散于书册之中的真理,并研究其中的奥秘。所以虽然深入正道有多种途径,但最佳的方法应该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字文化。人类创造文字,旨在统率总括万物,同时借助文字来辅助实现政治教化。自古以来,一切圣贤身上值得被世人师法的,都洋洋洒洒地写进了书卷与典籍文章之中,等待后人继承与发扬。我们传承和弘扬学术,考察古代行迹,大多是通过学习研究文字入手,文字好比过河时的桥梁、渡口和舟楫。古人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就写道文字是随着事物形象的叠加而不断日益增多的。如果我们把文章比拟成高耸入云的大山,那么文字便是形成大山的石头和土壤,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老师在文字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先拿出方纸写字,让学生识记。学生每学一个字,老师便讲解该字的意义。学生记熟了多个字之后,再把这些字连成句子,句子再连缀成篇章,这便是文字到文章的进化过程。从古至今,即便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名家的文章,相信也是通过这种过程逐步习得写就的。所以我们只要具备了文字识读的本领,不管学术技艺如何高深莫测,文辞如何精深庞杂,都能破解通晓;我们只要认真伏案阅读,细加揣摩,就能探究出蕴藏其中的微妙正道。因此我们只要以文字为抓手,探寻规律,正道的外延就会在追寻考问中变得更为宽泛,如果将这些方法学以致用,小到敦亲睦邻、管理家庭,大到治理国家、教化百姓,都将有莫大的裨益。文字就好比窥探正道的门户,同时它也是继承传扬国粹的根基。就像圣人与先贤所遗留的国学典籍,只有经历了数千年时光的拣择验证与影响,才能让国人对其百般珍视,作为格物致知的源头来继承与发扬光大,这也是文字伟大的地方。


第二篇 书法:学源·练慧心

【原文】慧心者,合道契理,以脱冥顽,周遍谛观。人接物而生情,不免万虑萦怀,嚣嚣难已。若勘以慧心,则坦夷淡然,披离纷芜,不入诸惑矣。
至若诸入目者,若高天,若流云,若绿水,若青山……山川草木之旖旎,虫鱼翎毛之错杂,皆心外之秀也。外秀者,育之于天成。诗书辞章及所蕴浑厚阔远之格,此心内之秀也。内秀者,冶之以慧心。诗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者,“内秀”之谓也。若要妙究源,慧心、内秀首宗字母。若壶中之水藏映天地,片简只字栖摄千秋。律之状貌,字可窥之。文字乃定律之覆布,天理之发见,古来皆然也。若常临帖,久淫其中,则慧泽蒙浸,而秀实蘖滋矣。《易》曰:“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此言心田之蔓草,若贼蠹之横厉,宜仗慧剑而除之。古人习字,若舞竹毫之剑,以竹为杆,以毫为锋,融汇于心手之间,纵横于涵变之际。横竖撇捺,断之续之,心性遂得砺矣。间架部署,雕之琢之,眼界遂得豁矣。布局谋篇,权之衡之,审美遂趋高矣。日月盈昃,习而不辍,则内秀日深宏矣。是故世之所谓字如其人,良有以也。临楮走笔,襟抱操守,尽皆散诸毫端,品性之参差,因自彰陈矣。或舒或蹙,或疾或徐,或曲或直……殊状异态,广为涵摄,足极备观。字如其人,内秀于心。字体所习不一,性情随之而异。篆体瘦劲秀变,久习则圆通练达;隶体敦实厚重,久习则方拙朴茂;草体奇峻奔逸,久习则俊逸不羁;行体畅秀中律,久习则简淡玄远;楷体方正端庄,久习则雄浑厚重。若端坐案前,盍欣而命笔?沉密神彩,庄重习演,则内秀情性兼得炉冶,心识自见明澈矣。
【译文】
练就慧心则与大道、天理相契合,可以令人摆脱无知无识,体悟遍察周遭的真谛。我们与万事万物接触交融,难免心潮涌动,思绪纷杂。但如果拥有一颗慧心,我们就会坦率淡泊,看清各种芜杂纷扰,不会陷入各种困惑。就像我们看到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无论是风光旖旎的山川草木还是交错其间的花鸟虫鱼,都属于心外的秀美和表现,这些外秀都是上天自然生成的。而人类的诗书文章以及其中表现出的雄浑沉厚、开阔远大的品格,则是内心的秀美体现,且这些内秀是通过修练慧心获得的。古诗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气”指的便是“内秀”了。若探究其中的奥妙与根源,不难发现,慧心与内秀都是源于文字这一母体。如果一壶水足以倒映天地万物,那么一个字就可以栖藏大道玄机,借助文字便可看清规律的真正面目。自古以来文字之中散布着天地之间的真理与定律。就如经常临帖练字学习,你就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染,慧心就会渐渐成长,内秀也跟着变得茁壮深厚。《易经》说:“设立重重门户,巡更防守贼寇。”这句话比喻内心之中的各种杂念纷扰如同野草滋生,如同盗贼横行,需要慧剑斩除。古人提笔练字,便是挥舞慧剑,以竹为杆,以毫为锋,心和手在纸墨之间融汇互动,纵横变化。横竖撇捺,断断续续,书写不停,心境便得到了砥砺;雕琢钻研写字的结构框架,眼界便得到了拓宽。通过规划整体书写布局,审美格调也得到了提高。随着时光流逝,内秀就在不断书写的过程中一天天得到升华,变得日益浑厚宏大。所以世人认为字如其人,这的确是有其道理的。我们挥笔在纸上书写,胸怀操守就可以通过笔下的字迹表达出来,而且不同的书写者之间的性情差异也能够以不同的书写字迹呈现出来——舒展或者局促、迅疾或者缓慢、婉转或者直接……形状和姿态千差万别,映射出千姿百态的精彩性情。而且各种字体的风格存在的差别,让练字人的性格也跟着渐渐改变。字如其人,内秀于心。比如篆书枯瘦、苍劲、秀美、多变,人练习久了,性格也会变得圆通练达;隶书敦实厚重,人练习久了,性格也会变得方正朴拙;草书奔放飘逸,人练习久了,性格也会变得洒脱不羁,直率随性;行书流畅秀美,又合乎规律,人练习久了,性格也会变得简朴淡泊;楷书方正端庄,人练习久了,性格也会变得雄浑厚重。如果我们端坐在桌案前,何不欣然提笔,让内心沉淀下来,认真书写,不断地来培植内秀和陶冶情操,练就一颗通透之心呢。

第三篇 演讲:学解·成大气

【原文】
万物生化于天地之间,杂错交变。如斯自然之象,廓然而深宏。若吾等所仰睹,天之气度,吞吐日月;地之襟器,浮载山河,此皆天文之大者。若夫仁义礼智,雅正深粹,此皆人文之大者。人伦始创,圣人之教流布其中。仁则乐施,义则果敢,礼则温雅,智则权变。俯仰天地之间,须涵养以就大气,若彼沧海,阔远渟洄,兴扬江汉之波。自然大气,流布四宇,秀浴百物。若彼珍石美树、奇花异卉,皆得山水崖谷之大气,浸染经年,遂丽其形者。推之众庶,若明义理、精词章、辨器物,和顺其德,则君子之道成,禀得秀质,自信满盈于举止进退之际,而万事兴焉。古来圣人,洞识定律。是故厥教罗综万象,敷柯布叶,沉潜传统,泽惠后继。传统文化,大气磅礴,睿哲在兹。文理之隆盛,浃浸贯焉,足为万世之臬则。君子若禀受大气,则广博于文,所言发于自信,侃侃然,昂昂然,扬意气于四座。君子析辞言道,品议万类,达畅有节,虽希言而成道,饶有哲思,若非人文之炉冶,不可得也。《墨子·亲士》曰:“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言执以自信,遂不败其志,不摇其情,不乱其心。此亦传统人文国光之所在焉。若游心人文,博取菁华,睿智于中,则明于得失,大气之势成矣。
【译文】
万物在天地之间繁衍化育,交错变化,形成一种阔大深宏的自然气象。就像我们看到的上天气度阔大,可以容纳日月运行;大地胸怀宽阔,可以承载山川河岳——此乃天地之中的大气。而表现在人文之中则就像仁义礼智一样显化出一种典雅方正、深厚纯粹的底蕴——此乃人文之中的大气。人类伦理自开始创制时,圣人的教化便贯穿其中。如仁德之人乐善好施、大义之人英勇果敢、礼仪之人温文尔雅、智慧之人灵活权变。人生于世,立身于天地之间,一定要有涵养并成就自己的大气,要像沧海一样广阔辽远,足以接纳大江大河的滔天波澜。自然的大气流布四海,赋予万物秀丽的神采,比如珍石美树、奇花异卉,就是获得了高山、流水、陡崖、深谷的“大气”积年累月的浸润,从而形成了秀美的外形。同理,就众人来说,人只要明白大道义理,就能精通诗词文章,辨别各种器物,从而让自身的道德操行平和通达,成就君子之道,获得美好的气质,在举手投足中变得充满自信,各项事业自然会迎来兴旺的局面。所以自古圣人就是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他的教化才能无处不在,如同枝叶一样四处散开,深植于传统文化之中,影响和教育后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气磅礴,处处体现出睿智之思。其中深邃的为文之道贯穿其中,足以标榜万世的典范准则。君子要是成就大气,便能文化广博,言谈自信。侃侃而谈时气宇轩昂,底气十足,四座之人都能感受到其昂扬的意气。君子谈论大道,口若悬河,品评万物通达而顺畅,即便寥寥数语,也能富有哲理,彰显大道。而这些若离开传统人文的熏陶,是无法实现的。《墨子·亲士》中言:“君子上进之时,志向无法挫败;君子退守之时,即便与庸人相处,志向也不随之改变,也不心生怨言,这就是自信的君子。”意思是君子一旦保有自信,便不会放弃志向,不会动摇思想,不会惑乱内心,这也是传统人文的闪光之处。我们若能从传统人文中潜心钻研汲取这些精华,就会让内心睿智聪慧,从而练就辨别是非与得失的能力,成就自身的大气之势。


第四篇 阅读:学理·悟大智

【原文】
大智之人,学博而才敏,明古今之理,前识高远。明理轨涂,大智烛之。天地运化,大经大法。与之耦合,世人经达权变,广增其能。书山有路,以勤为径。一理贯通,万里澄澈。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即以天纵之圣,亦读而不辍也。卷册经典者,智源理薮也。古人好学之至,不惜燃藜秉烛,囊萤映雪,深赜慧理,未敢须臾懈也。读书可以明理,明理足以致用,致用而后知困,知困而后向学,如是者,终而复始。缥帙卷舒之间,百家之编,专艺覃思,遂垂范于万世矣。经者,宏伟幽沉,言大道之豪健;史者,浩然停蓄,论千古之成败;子者,睿哲奔驰,骋雄辩之闳辞;集者,灿若星辉,发清韵之幽音。执卷捧读,饱饫其中,博闻益智,足辨方物,可晓义理。阅圣贤之书,跻晋身之阶。子房受书圯上,日夜研习,方能发谋决策,从容指顾。陈平苦读,广拓学识,方可计解白登。以要言之,良平之属者,学而慧通,智济天下,遂就千载之功。吕蒙读书,因有刮目之说。苏老泉二十七方立志苦读,终卓卓然,同二子之饮誉。买臣负薪,不废于学,屡建奇勋……若此类者,皆以学解厄,命途易辙,不胜枚举。反观之,诸远道弃学者,莫不江郎才尽。以是义故,吾等当以读养智,修身格物,通达事体,以就器质之弘。明于事理,则起居饮食、进退语默,皆得其宜。及至执事周旋,折冲樽俎,文明以止,皆智之大用也。友侣卷册,熟读精思,无有懈倦,则慧识满盈于心。若成长之途不弃书卷之香,恰如灵匣洞开,心府渊明。若世皆游心万卷,博通经术,则天下大智,华夏人文当昭垂罔替矣。
【译文】
大智者,学识广博,才思敏捷,通晓古今事理,且高瞻远瞩,具备先见之明,这便是大智,世间也只有大智慧的光芒才能照亮人们探求真理的路途。天地自然运行而教化培育万物的规律堪称最高的标准与示范,而与之对应的是人类社会能够适应客观变化的不断变通发展的能力。书山有路勤为径,一理通则万里澈,孔子研读《易经》,连接竹简的牛皮条被翻断了很多次,由此可见圣人也是读书不辍的。经典的书籍是智慧真理的源泉。古代人酷爱读书学习,不惜点燃杖藜,手执灯烛,甚至借助萤火雪光,也不放弃追求智慧与真理。因为读书可以明白事理,明白事理便能付诸实践,即使付诸实践时陷入困境,依然能转向书本在其中寻求到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在书卷的开合之中,在百家文字饱藏的丰富思想和专门技艺之中,化为典范流传于千古后世。优秀的经类著作陈述大道,其思想阔大宏伟,气势雄壮深邃;史类著作记载功业成败,其记录横贯千古,思想盛大而深沉;子类著作饱含智慧,富于雄辩,百家争鸣,奔放纵横;集类著作辞章绚烂多姿,如同天上的星辉,丽词佳句散发着清雅的韵味。卷册在手,让我们不断地汲取学识,拓宽见闻,增长智慧,辨别万事万物,通晓大义与真理。所以能提高自我、助力我们成功的阶梯就是读圣贤书。比如张良接受了圯上老人馈赠的书籍,日夜发奋研习,才能运筹帷幄,屡出奇谋。又如陈平因刻苦攻读而学识广博,后来才能够献计巧解白登之围。总之,像张良、陈平这样的人,他们都是通过读书成为智慧通透者,能用一己之智挽救天下局势,从而成就了光耀千古的功名。再比如吕蒙发奋读书后,使人刮目相看;苏洵二十七才立志读书,最终与二子同享盛誉;朱买臣负薪读书,最终屡建功勋……像这类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反观那些远离大道、放弃读书学习的人,他们最后都自然陷入江郎才尽的结局。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读书来修养身心,滋养智慧,使自己通达事理,明白大体,成就非凡。通过学习事理能做到小到饮食起居、待人接物都能得体自如,大到处理公务,乃至外交谈判都能合乎文明。这就是拥有智慧的巨大功用。让我们一起把书籍作为自身的良师益友,不断熟读深思,坚持不懈,让智慧充盈于心。这种让阅读陪伴成长,就像打开了一面镜子,映射出一道道慧光,把内心照耀的自然通达。如果举世之人都因为勤学而通晓大道,那整个天下都将充满智慧,中华文明也将因此而源远流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