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来源:人民号  发布日期:2022-11-10  点击量: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是走向富强的根本所在,是在全球竞争中的制胜“法宝”。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则应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尽可能挖掘创新潜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一、创新生态的主体链条

1.基础研究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如此远景目标的实现,则必须重视基础研究的重要作用。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立身之本;尽管其无法在短期内形成经济价值,就如同天文望远镜,但我们必须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因为其关乎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广度及深度。

2.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科技工作亘古不变的主题。目前,社会、经济、产业以及生态等领域发展所需的技术仍存在不少短板,如何攻克此些短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仅要“补短板”,而且还要“筑长板”。“补短板”,即瞄准最紧迫、最紧急的问题,提出有效措施、科学答案;“筑长板”,即要有预见性,尽早开展前沿领域部署。

3.成果产业化

成果产业化,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目前,尽管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各类创新要素充分涌动,但创新成果产业化仍面临着不顺、不力、不畅等困境,需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协同机制、优化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健全以目标为导向的服务机制,为成果产业化提供强力保障。

二、释放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结构

1.制度层结构

机制体制是人才发展基本规律的制度反映,通过提供标准、规则、模式以及管理行为的指引,能够有效满足人才创新行为的需求,为其提供创新行为所需的空间。虽然政府自身并未直接参与创新过程,但政府制定的合理政策和制度安排,能够促进各类优势资源的流通,实现不同创新要素间的互动。所以,科技人才蕴藏的巨大创新活力需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改革予以有效释放。释放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的制度层结构,应重视评价制度、法治保障、激励机制等制度体系,其中关键是通过变革来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2.要素层结构

在2020年9月举行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进一步优化优势资源配置,全面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企业、人才以及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要素的作用,推进资本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各创新行为主体间不同要素的新组合。

3.空间层结构

“大开放、大科技、大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我国实现创新力提高、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是打造新经济“增长极”、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部署;区域一体化是促进人才分工专业化向广度及深度扩展,是解决区域发展失衡、整合区域人才资源、塑造人才创新规模效应的中坚力量。在空间上,人才要素是互相关联的,释放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有着显著的地理及空间特征;所以,空间层结构主要包含地方政府协同合作、统一人才市场、创新策源地等关键要素,其核心在于区域协同。

三、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1.建立更具引领力的战略生态

第一,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根本导向,重点攻克关乎国家安全及未来发展的科技难题,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利用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平台,着重攻关硬核产业共性技术,打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第二,大力支持“难度大、投入大、周期长”的基础研究工程,确保人员及资金等资源投入的持续性,鼓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进行颠覆性、前瞻性创新活动,加强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高地”。第三,以战略性科技成果及技术输出带动创新链、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科技“领头羊”企业的稳链、保链作用,增强在国际产业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方面的参与意识及主导能力,尽可能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带动作用。比如,2021年11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明确提出“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更好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作用,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2.建立更具攻坚力的体制生态

一方面,不断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只手”作用,推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深度融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主导的战略科技力量机制,建设以任务为导向、以使命为驱动力的国家实验室机制,持续优化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的长效支持体系,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成熟组织机制。变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及管理模式,加强系统化创新能力。深化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改革,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健全科技管理制度体系。遵循“抓规划、抓改革、抓战略、抓服务”的基本原则,加强规划政策引导,推动科技部门职责从研发管理转向于创新治理和服务。根据工作实际和任务需求,赋予科研单位及人员更大的学术研究自主权与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深化开展经费包干制试点工作。坚持“创新不问出身”,积极探索业主负责制、国家实验室负责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赛马争先”“揭榜挂帅”等体制机制,为科研人员构筑更好、更多的创新平台。例如,2022年10月28日,上海市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优化揭榜挂帅机制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若干规定》,提出“上海将在浦东新区设立创新项目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浦东新区应当按照支持创新、权责一致、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的原则,探索建立符合创新项目特点的容错机制。”

3.建立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生态

“人才是第一资源”。首先,制定科学政策,推动高校与企业协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第一,构建协作培养的固定体系,使高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缩短从理论到实践的时间;第二,建立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支持企业高水平人才进驻高校、高校优秀导师进驻企业;第三,明确企业的主导地位,根据产业现实需要建立科研实验室,确定知识产权归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其次,全面发挥优势,搭建若干高端人才聚集平台或载体。比如,2020年11月,深圳“院士楼”正式启用,将为院士等高端人才的工作、研修、会议、休养等提供全新的平台。通过国家实验室、“领头羊”企业、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进行科技育才、引才试点工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汇聚各地的高端人才资源,高质量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细化医疗保障、子女就读、配偶就业等各方面的配套措施,来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4.建立更具服务力的金融生态

第一,构建服务创新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着重培育、壮大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权益类融资市场,建立风险投资市场化退出机制,促进产业链、现代金融和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大金融对外开放力度,扩展融资途径,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加强资本市场服务创新活动的效率及能力。例如,2022年1月,厦门市政府发布《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科技创新若干规定》,旨在引导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

第二,培育壮大创新友好型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民营银行等各种金融组织,着重推动企业技术的进步及设备的升级;大力发展、引进与世界接轨的会计、资产评估、资信评级等专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提高金融服务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搭建科创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银保联动、政企联动”深度融合的科技金融生态圈,实现企业融资需求、信用风险与政策信息的无缝衔接,打破金融服务科创企业的信息“壁垒”;引导金融科技规范化发展,促进金融体系集成创新,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有效“落地”,允许金融机构利用科学、安全的金融科技手段,来提高科创融资的便利性及安全性;依法依规将各类金融活动作为审慎监管内容,使得金融科技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发展。(作者:唐坚院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