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抗疫新堡垒”一一打造城市抗疫应急共生基地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9 点击量:
(构筑“抗疫新堡垒”一一打造城市抗疫应急共生基地)
一、抗疫应急共生基地的组织结构设计
1.组织架构
城市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应由当地政府负责统筹、建设、领导和管理,采取应急党支部制,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党建及协调工作,基地长主抓行政管理,分管副基地长负责相应工作且设置4个工作小组:(1)综合信息组,主要负责制订运行方案、安排流程、采集信息、协调人员,等等;(2)医疗保障组,包括护理组与医务组,主要负责日常护理及医疗工作;(3)感染防控组,主要负责制定、执行感染防控工作制度,对基地人员进行必要的防护培训;(4)后勤保障组,主要负责生活保障、调配物资、环境卫生、维护设备、安全保卫等工作。
2.工作人员
(1)医务人员。由当地政府与基地统筹调配,主要包含医生、技师和护士等,来自各医院的感染科、检验科、呼吸科、重症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
(2)后勤保障和安保人员。由当地政府与基地统筹调配,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和维持秩序等相关工作。
二、抗疫应急共生基地的基本特征
1.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
在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内部,通过划分特殊区域与普通区域,以实现医疗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其一,医护人员更合理的配置。以医护人员的专业特性为基础,将其安排至相应的病区,可以确保医护人员与患者间的高度匹配。其二,医疗设备更合理的配置。在疫情肆虐时,医疗设备极其缺乏,通过划分特殊病区,可以将患者对医疗设备的需求集中起来,比如血气分析仪、心电图机等设备,应摆放于离患有心脏相关慢性病患者较近的位置,在出现紧急状况时做到“随时可用”。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应急共生基地医疗处理的反应速率及精准程度,同时还增强了基地隔离收治的能力。
2.更加智能的硬件设备
在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建设过程中,将会采用更加智能的硬件设备。比如,在基地内患者可利用GPS手环,将体温测量数据实时向移动医疗平台传输,有利于实现患者体温的动态化监测。医护人员可利用智能语音录入患者的基础数据,大幅度减少其日常工作量。后勤保障人员可利用机器人进行餐食、药物的配送,大大降低其接触频次。此外,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合理的诊治方案,并且可以及时汇总同类患者的治疗经验,以便提高治疗效果。
三、打造抗疫应急共生基地的必要性
1.有利于遏制病毒的快速扩散
面对长期存在的疫情,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病毒扩散和传播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家族式”病情仍十分严重。如果疑似病例或者轻型感染者到处游动,则会导致疫情的快速扩散;在医院床位极度匮乏的情形下,这些患者如果无法及时得到隔离收治,便会传染和甚至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最为关键的就是收治隔离患者,而在集中进行治疗、照顾,遏制病毒扩散上,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在面积上和功能上有着更大的优势,可以将更多的患者进行集中收治管理。与居家隔离相比,这种隔离治疗模式更加安全、高效,不仅可以防止患者与亲友、家人间的传染,而且还可以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对应治疗。
2.有利于大大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除收治大量患者外,抗疫应急共生基地还是开放式的,有利于大大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更多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同时,因为抗疫应急共生基地接收的患者大多是轻型感染者或无症状感染者,通常情况下这些患者都能够自理,只需进行肌肉注射、口服药等基础护理即可,这样的集中治疗管理极大地降低了发生挤兑城市医疗资源事件的风险,同时又节省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支援到抗疫更加需要的地方。
四、高质量打造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助力疫情防控
1.持续优化抗疫应急共生基地的功能
第一,优化基地结构。在改建或新建抗疫应急共生基地时,可选择轻便坚固、抗风防雨、易于消杀的绿色环保的原料,比如,用竹缠绕等高科技环保材料来设计建设结构更加合理的生态型抗疫应急共生基地,以满足不同的抗疫任务要求。第二,优化设备配置。在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内部,应设置影像检查单元,包括高端超声、数字X线成像系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先进设备;还需设置心理防护等远程会诊等单元模块,用以满足各种应急情况下的医疗服务需求。第三,优化信息工程建设。在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内,应配有远程会诊、电子病历和检伤分类等信息管理系统,在收治患者时,医护人员可通过信息设备,迅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伤势和伤情等,且将相关信息传输至后台服务器加以智能分析,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建立健全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安全防控制度
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应重视强化制度建设,以治安管理、消防安全、饮食安全等为中心构建安全防控制度,明确具体职责与流程,实现“有据可依”。第一,构建危险品管理制度与安全用火用电制度,在基地内部的明显位置张贴有关标识,将强氧化剂、酒精等易燃物品存放于安全位置,供氧设备应远离火源和热源。第二,构建应急出口专人负责及联勤联动机制,设立专网应急呼叫电台,维持与安保人员、公安部门的全天候联动,实现分秒级快速响应。第三,构建餐饮配送及相关人员健康管理机制,以满足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对于餐饮的特殊需求。第四,构建24小时巡查检查机制,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饮食、治安、消防等巡查检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反映问题。
3.确保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建设决策的合理性
第一,对于抗疫应急共生基地的选址决策,需着重考虑疫情防控方面的需求。抗疫应急共生基地接收的大多是传染性极高的患者,在进行基地选址时,所有备选地址都应满足疫情防控需求,比如远离人群密集区域等。第二,在疫情暴发时,改建与新建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应同步展开。改建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可用于接收轻型感染者,而新建基地则可用于接收重型感染者。在疫情出现后,轻型、重型感染者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因此抗疫应急共生基地的改建与新建也应同时进行,这有利于极大地缓解医疗系统的压力。第三,对于抗疫应急共生基地的建设决策,需着重考虑建筑物的可持续性。疫情结束后,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将会以何种形式持续存在,是决策者在制定决策前应全面考虑的,改建基地可恢复建筑原有的功能,而新建基地在设计及建设过程中则需整体考虑疫情后如何发挥后续备灾作用,比如,在出现其他应急灾害,对城市造成重大影响时,可随时利用应急共生基地,及时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4.强化抗疫应急共生基地感染防控管理
首先,设置感染防控小组,严格落实培训上岗机制,按照工作特征及岗位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疫培训,尤其是进入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其次,设置“三区”,即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清洁区。其中,污染区主要包括患者生活区与医疗单元;半污染区主要包括穿脱防护用品区与走廊通道,同时需将通道与穿脱区相互分隔,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设置治疗准备室、医护办公室等;清洁区主要包括卫生间、出入通道、清洁库房、淋浴间等,还可设置值班室、休息室、监控室等。最后,明确基地感染防控的措施和要点。以抗疫应急共生基地内不同的结构布局为基础,对各单元做出具体的规定;在面对高风险的操作时,应尤为重视对医疗防护用品的检查;明确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比如检查防护服袖口、领口和鞋套等穿戴物的完好性与密闭性,杜绝安全隐患。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