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哲学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20  点击量:

《制度哲学》

 内容提要

       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促进因素就是制度。从20世纪中后期以来,制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得极为明显。也正因为如此,相关学界针对制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进而演化成制度经济学、制度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针对自身领域中不同类型的制度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进行阐述,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各个领域针对制度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该领域的相关制度上,并没有进行系统化分析和研究,而且对于制度自身的哲学层面的认知和研究较少。正因为如此,本书将从哲学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研究,希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对制度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理论化阐述。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在这十一章中将制度的起源、定义、本质、系统、结构、功能、变迁、伦理建设和语言分析、演化、评价以及创新进行了详细叙述和探讨。本书中的创新点就在于针对制度本身来进行研究,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各种制度中,将制度的本体抽象出来,在从本体论和认知论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具体而言,本书针对制度理论研究的推进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制度的起源来看,所有针对制度的研究往往都离不开对制度起源和本质的研究,因为在对制度的各项研究中,制度的起源是基础所在。在新制度经济学中,采用的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讨论制度的起源,缺少社会历史情景解释,以自然且没有经过教化的人性作为基础,很难科学化地对制度这一复杂行为规范系统的产生并予以正确说明。马克思主义曾说: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基础就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也正因为如此,物质生产活动同样也是制度的起源。所以对于制度本质的理解,不能够仅仅从其自身角度来诠释,同样也不能仅仅从人类精神的普遍发展规律来诠释。因为制度不仅仅是人类观念、意志、思维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因而制度的本质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活动中所构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系统化、抽象化的体现,其是一种异同点的社会普遍规则,是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系统化规则,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制度的特征也就是历史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第二章为制度的定义。首先对于制度进行一个哲学化定义,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带有规范意味的实体或非实体的历史性存在,其作为连接人和人、人和社会的桥梁,可以很好地对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采用强制性的方式对人类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在普遍层面上通过相关定义,将哲学对于制度的定义以及经济学、政治学等其他工具类学科对于制度的定义予以区别,由此来进一步确定从哲学角度对制度进行研究的基础。
       第三章为制度的本质。本书就从制度定义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制度的本质、系统、功能、演化等进行分析讨论,进而构成一个制度研究系统化的哲学分析框架。本章节就从历史性、关系性和规范性三个方面来对制度的本质进行讨论和说明并明确指出制度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都会有不同的制度形态产生。同时制度作为一种具有中介和整合作用的关系范畴,将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紧密连接起来,进而彼此发挥作用。另外,制度还是一个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系统规则,能够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予以规范,同时确定更有效的社会秩序,构建制度和人、和社会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从制度的本质还可以获知,其具有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历史发展阶段性和客观性,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人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
       第四章为制度的系统。本书从制度的内在结构层面上具有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制度系统。从完整意义上而言,制度就是一个系统,系统的主要要素为规则、对象、理念和载体。该系统可以纠正我们对于制度的认知偏差,往往我们会将制度认为是一些规则的集合和组合,这种偏差只有通过制度系统定义才能够予以纠正,也能够更好地解决因为这种理解偏差而带来的对制度现象解释的一些缺点。
       第五章为制度的结构。本书指出制度的结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二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同时将这两大类分别从辩证的角度来进行详细分析,另外还针对制度的研究范式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制度结构进行系统化研究可以让人们对于制度的了解更为透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制度来实现其功能。
       第六章为制度的功能。本书提出了制度具有应然功能和实然功能的概念,从理论层面而言,制度应该发挥的作用和现实中制度产生的实际作用是不一致的。制度的应然功能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二是能够实现社会与人协调发展,三是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化和全面化发展。针对现实中的制度出现阻碍社会以及人发展等现象的具体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涉及生产力变化和制度变化的不同步性和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等方面的问题,从制度的异化和制度的失灵等方面作出了相应解释。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认为制度应然功能的基本途径是将确定界限、形成秩序、提供预期和营造环境等在制度经济学和制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看作制度功能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为制度的变迁。本书将制度的变迁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因为自制度诞生以来,就存在很多变化,而且多是随着社会的更迭和进步而不断改变。本章节针对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和直接动因进行详细叙述,同时也明确指出制度在变迁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和因素。最后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制度变迁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制度的变迁中获得更多的启示,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对制度在哲学层面进行深层次剖析。
       第八章为制度的伦理建设和语言分析。本书还创造性地将制度的逻辑建设和语言分析作为一个章节进行叙述。在本章节中,主要分析了制度伦理建设的内涵、现实意义及实现的途径。另外针对制度的语言进行详细叙述。从目前我国相关学界对制度的研究来看,基本上对于制度的语言分析方面没有过多涉及,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也较少。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单独针对制度语言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获得一定的成果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第九章为制度的演化。本书在针对制度演化上予以了充分肯定,其前提为自然历史过程。本章节主要考察了制度的人为自主选择和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提出制度演化的主体主要分为民众、利益集团、政府和精英四大类。将制度的演化内容和模式归纳为改良、革命和创新三大类。同时针对制度演化总结出三大规律,分别为路径依赖,量变中的质变和渐变中的突变共存,客观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统一。
       第十章为制度的评价。本书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标准:一是制度的合理性标准,要求制度的内容符合制度的内在规律,是否具有一致的逻辑性,在完成其理念指向目标层面上是否从效率等方面对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二是制度的合法性标准,要求制度从社会层面所存在的法理基础和价值基础等方面对于制度的合法性进行评价,在制度合法性评价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为制度的价值原则和制度的目标定位。三是制度的现实性标准,这项标准指出制度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作为一项制度,尽管其在理论层面上非常完美,没有任何缺陷,但如果其没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或者说实现的代价过大,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那么就不现实。在本章节中也明确指出,需要厘清制度的现实性和制度的现实存在这两个概念,两者之间的差异应该予以明确。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够采用制度现实性来辩解现有的不合理制度。
       第十一章为制度的创新。制度的创新一直以来都是相关学界学者关注且研究得较为深刻的论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自已的观点。不仅针对制度创新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叙述,同时还将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这两个相近的概念列出来进行单独研究,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避免有人将这两种相近的观念混为一谈。制度的创新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所以针对制度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多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本书的最后结语为走出制度神话,培育制度意识,建设制度文明。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明确,抽象的哲学化研究永远都是以现实问题为具体指向的,并且一直都没有离开实践。所以制度的哲学研究不仅仅要着眼于诠释制度,同时还要着眼于改造制度。只有对制度进行有效诠释和改革才能够更好地为当前中国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提供有效依据,贡献更多的力量。本文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一直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作为制度研究的主要工具,同时还更加广泛地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也吸收了我国相关领域学者在近年来对制度研究的一些新成果。
       综上,制度在理论层面拥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在实践层面也拥有极为复杂的关系。那么,要想采用哲学的方式针对这一复杂且具有现实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而本书则在把握制度的基本概念并对其进行理性化思索的前提下,构建一个制度的哲学分析和研究的框架。为现实社会中的制度创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基础性理论工作和探索性工作。当然,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在针对制度的哲学分析和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管是在制度的深层次分析还是在理论概括提炼层面都不够深入,也正因为如此,本书所述观点如有纹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本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PPT阅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