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员工的心理感知和心理契约关系探析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6  点击量:

周建武/文

      内容摘要:本文揭示了员工与组织的 全方位心理感知变量以及基于员工心 理感知的简化变量,在此基础上,深入 分析了员工与组织心理契约的不同界 定,从而认为心理契约的研究存在着 巨大空间。

      关键词:员工期望 员工收益 组织责 任 心理感知 心理契约

      所谓心理契约,一般是指组织和个 人双方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 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 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雇佣双方内隐的 不成文的相互责任。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 论(G.Homans,1974)与亚当斯的公平 理论(Adams,1956)共同构成了心理契 约的研究基础。

      公平理论是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 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他人所做的贡献 和所得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组织与员工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相互关 系,双方均需要有一定的付出,也需要得 到一定的收益。当相互的责任对等时,或 者付出和回报等值时,可以维持一种长久、 稳定、积极的关系;如果一方觉得自己的 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必然会对相 互关系造成消极的影响。

员工与组织全方位心理感知 变量分析

      (一)感知的主体与角度以及被感知 的主体与角度

      首先,本文揭示员工与组织的心理感 知关系,如果用“甲”来表示“员工本人”, “乙”泛指“组织中的其他员工”,“其他组 织”泛指“社会上可参照的组织”。

      从感知的主体来看,分为员工本人、其 他员工和组织;从感知的角度来看,可分 为员工本人认为的、他人认为的和组织认 为的。这样,从感知的主体与角度出发,可 以分为9个变量,即甲感知的、甲感知乙认 为的、甲感知组织认为的、乙感知的、乙 感知甲认为的、乙感知组织认为的、组织 感知的、组织感知甲认为的、组织感知乙 认为的。

      同样,从被感知的主体与角度来看,又 可以分为8个变量,即在本组织中甲的、在 其他组织中甲的、由甲导致本组织的、由 甲导致其他组织的、在本组织中乙的、在 其他组织中乙的、由乙导致本组织的、由 乙导致其他组织的。

      (二)感知的内容

      从感知的内容来看,主要分为收益与 付出两大类。根据社会理论,笔者认为,报 酬即是收益,代价即是付出。而组织与员 工的收益与付出又都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 两类:

      员工的显性收益主要是指外在薪酬, 即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 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 票期权、认股权、购买公司股票、股份奖 励等长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 货币性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它各种货 币性开支,如住房津贴、俱乐部会员卡、公 司配车等。员工的隐性收益主要是指内在 薪酬,即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 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它是基 于工作任务本身的报酬。具体包括:组织 财富: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适当 的休息、培训与发展的机会、晋升、组织 支持他们实现发展的愿望、吸引人的公司 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参与决策、更多 的责任、个人成长的机会、更大的工作自 由和权限、更有趣的工作以及多样化的工 作活动等;心理财富:如价值认同、精神 上的奖励、享受或安慰;任务与职业取向 的吻合;愉悦感(快乐)工作安全和归属 感;崇高感和使命感等;社会财富:如获 得身份、地位、声誉等。

基于员工心理感知的简化变量分析

      (一)员工心理比较的意义分析

      员工在组织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下 意识)地对自身、他人及组织的收益和付 出进行全方位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将影 响自己今后在组织中的投入及行为。基于 社会交换理论与公平理论,下面对员工在 组织中主要的心理比较做一个简要分析。

      (二)员工离职的条件分析

      员工出现跳槽动机直至离职的心理感 知主要包括以下条件:

      条件一:ZAS << ZAF

      即“员工感知本人在本组织中的收益” 远小于“员工感知本人对本组织的付出”, 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对本人在组织中的收 益和付出感到不公平。

      条件二:ZAS < Z*AS

      即“员工感知本人在本组织中的收益” 小于“员工感知本人若在其他组织中的收 益”,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感到自身的市场 价位在组织中没有得到体现。

      条件三:ZAS/ZAF < Z*AS/Z*AF

      即“员工感知本人在本组织中的收益/ 员工感知本人对本组织的付出”这个比值小 于“员工感知本人在其他组织中的收益/员 工感知本人在其他组织的付出”,在这种情 况下,员工感到本组织不如其他组织公平。

      条件四:ZAS/ZAF<ZBS/ZBF

      即“员工感知本人在本组织中的收益/ 员工感知本人对本组织的付出”这个比值 小于“员工本人感知其他员工在本组织中 的收益 / 员工本人感知其他员工对本组织 的付出”,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在组织中与 其他员工相比感到不公平。

      以上条件出现其中之一,员工就有可能出现跳槽动机,如果这几个心理感知的 条件同时出现,就会强化离职意向,直至 采取离职行动。

员工与组织心理契约的界定分析

      心理契约首先是一种契约,所谓契约, 就是指合同,目的是用来规定双方的相互 责任的。

      (一)经济契约与心理契约的比较

      一般意义上的契约,都是指显性契约, 典型的就是经济契约,比如劳动合同,规 定了双方正式的相互责任或义务。在劳动 合同里,甲方是指用人单位,乙方是指员 工(受雇佣者),劳动合同所规定的双方的 义务,甲方义务一般包括支付劳动报酬,提 供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等;乙方义务一般 包括完成工作内容,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 制度等。由于经济契约是显性契约,用文 字文本规定了双方的义务,我们把义务视 为付出,因此,一方的收益就等于另一方 的付出。即甲方义务等于乙方的收益,乙 方义务等于甲方的收益。

      而心理契约,是一种隐性契约,约定 了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Levinson(1962)明确提出心理契约是组 织和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 期望的总和。Kotter(1973)将心理契约 界定为“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 隐协议,协议中指明了彼此关系中的一方 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后 来一些学者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 间对相互责任的信念。心理契约主要包含 两个方面:组织对员工的责任,称组织责 任;员工对组织的责任,称员工责任。

      显性契约是明确的,不存在模糊性;而 由于心理契约是内隐的,是一种心理感知, 因此,心理契约存在模糊性和复杂性。

      (二)与心理契约相关的变量

      从感知的主体来看,存在员工和组织 2个角度;从感知的内容来看,有员工期望 的收益、员工应该的付出(员工责任)、组 织期望的收益、组织应该的付出(组织责 任)。因此,存在 2 × 4=8 个变量。

      (三)心理契约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各学者对于心理契约的 内涵尚无统一界定。有人强调心理契约是 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双边关系,有人则强调是员工一方的单边关系。有人认为心理契 约是双方的相互期望,有人则称之是双方 彼此责任的信念系统,还有人用相互责任 的认知和知觉来界定。这种状况对心理契 约的理解造成了混乱,为心理契约的理解 造成了困难。

      由于组织的心理契约的存在主体难以 确定,一些学者认为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 应该主要放在员工水平上进行,并指出:组织作为契约关系的一方,其作用在于提 供形成心理契约的背景和环境,但他本身 是一个抽象系统,并不像人那样具有形成 心理契约的认知加工过程。如果用组织代 理人代替组织会出现一些偏差,因为员工 是与组织而不是组织代理人之间形成契约 关系。这些研究者将心理契约具体界定 为:在组织与员工互动关系的情境中,员 工个体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知觉和 信念系统(Rousseau,1989)。该界定 实际上研究的是“员工感知的员工应该的 付出”和“员工感知的组织应该的付出”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该界定仅仅建立 在个体水平上,成为心理契约的狭义定 义。由于这种界定简单而易于操作,为大量的实证研究带来了方便。

结 论

      心理契约是建立在心理感知基础上的, 由于全方位心理感知的复杂性,带来了心 理契约研究的复杂性。从目前的研究文献 来看,心理契约有多种不同的界定方式,带 来的结果就是研究角度的明显差异;特别 是心理契约涉及包括雇主责任、离职意向、 组织承诺、组织满意度、工作效率、员工 满意度等众多的内容,而且其中每一项内 容又都可以进一步细分。因此,心理契约 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包括了组织人力资源的 全部,由此可见,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将存 在潜在空间。

      参考文献:

      1 . 波特·马金等著,王新超译. 组织 和心理契约.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2 . 李原. 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 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 0 0 2

      3 . 陈加洲,凌文拴,方俐洛. 心理契 约的内容、维度和类型[ J ] . 心理科学进 展,2003(11)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