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动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助力“碳中和”步入快车道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20  点击量:

唐坚/文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决定“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现阶段,世界“碳中和”已经形成由个人、家庭、企业、城市、社会以及国家等构成的行动体系。近年来,中国致力于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城市低碳化发展,“碳中和”目标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重点领域及行业已开展大量“碳中和”行动,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有很大程度的发展。2021年3月5日,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在参加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党支部活动时指出:“原材料工业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锚定‘两个重大节点’,围绕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加强各方力量统筹,形成工作合力,与‘十四五’规划做好衔接,科学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措施、路径和时间节点要求,力争率先碳达峰、率先碳中和,为我国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应有贡献。”因此,在“碳中和”目标下,应加速推动重点行业转型升级,从而助力“碳中和”步入快车道。

      关键词:重点行业;碳中和;转型升级

1  引言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和手段措施,持续推动实施。各地要结合实际提出积极明确的达峰目标,制定达峰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鼓励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达峰专项方案。推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系统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上线交易,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推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向全国碳市场过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碳排放角度看,在“碳中和”目标下,石化、煤炭以及冶炼等传统重工业遭受巨大影响,不仅有碳排放量过高、发展空间有限、污染问题难以治理等消极影响,而且还有创新技术、更新设施以及产业高度关联等积极影响,为传统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全新的机遇。所以,重点行业应牢牢把握机会,以自身的转型升级助力“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 

2  “碳中和”目标与重点行业概述

      2.1 “碳中和”目标概述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各国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当前,世界各国也在通过出台政策和法律、制定减排目标等措施来促进经济、能源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2019年12月,《欧洲绿色新政》(以下简称“《新政》”)对外发布,并且提出了“欧盟将在2050年成为首个‘碳中和’区域”的宏大目标;《新政》中列出的政策举措主要涉及工业、能源、交通、农业、消费以及生产等众多领域。英国,以出台法律的方式确定“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并且将会在2025年以前关闭国内所有的燃煤电厂。2020年12月3日,日本首相菅义伟曾表示:“日本将争取在2050年实现国内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为了配合这一政策目标,日本经济产业省正在研究,拟于本世纪30年代中期禁止以汽油为燃料的新车销售。”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讲话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近十多年来,中国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提出减排目标,如表1所示分别列举了中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和“2020年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做出的减排承诺。

表1 中国减排目标

会议

时间

内容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2009年
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左右。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2015年
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
2020年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2 重点行业概述

      (1)电力行业

      电力行业的特性决定着其必然是“碳中和”的重点行业。首先,从用电量角度看:2020年,我国用电总量达7.51万亿千瓦时,较2019年增加31%。其中,生活用电总量为10949亿千瓦时,较2019年增加6.9%。截止2020年末,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为22亿千瓦,与2019年末相比增长9.5%。其次,从发电量角度看:2020年,我国发电量高达7.62万亿千瓦时;其中,煤电发电量所占比重是60.8%。[①]最后,从资产角度看:电力行业的资产相对集中,有利于系统化政策的制定。2020年,国内火电总装机为11亿千瓦,国有资产在全国火电资产中的占比超过90%;其中,华能、国家能源、大唐、国电投、华电五大集团的火电总装机为5.6亿千瓦,所占比重为51%。[②]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整理

      图1 2015-2020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2)煤炭行业

      2020年,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占比为56.7%。短期内,煤炭业占据中国能源产业主导地位的情况无法转变,此严重阻碍着“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进程。由于受资源禀赋造成的影响,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长期处在主导位置,此也就代表着煤炭行业要想成功实现减排目标,则将面对巨大的挑战。正由于此,煤炭行业同样是“碳中和”的重点行业。

      (3)汽车行业

      对汽车行业来说,中国“2060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其实是在表明政府未来的政策走向: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在“双循环”格局构建过程中,汽车行业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必不可少的部分。汽车行业开放力度加大、汽车产业供给侧改革深化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创新等,有利于推动汽车行业提前步入“碳中和”的快车道。相关数据显示:2018-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分别为98.48万辆、101万辆、111.18万辆,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从新能源汽车占汽车市场的比重来看,2018-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分别为4.4%、4.9%、5.8%。[③]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图2 2018-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图3 2018-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零售市场中的比重

      (4)建筑行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导致气候变化应对面临更多的挑战。中国是否能够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建筑行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前,中国城镇总建筑存量大约为650亿平方米、排在全球第1位,此些建筑在使用中会排放出21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占碳排放总量的20%。与此同时,目前中国的建筑面积仍在以每年20亿平方米的速度不断增加,建筑施工每年形成的碳排放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11%,其主要形成于玻璃、钢铁以及水泥等建筑原料的加工、运输环节。基于建筑业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了能够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应当在未来数十年内大幅度降低建筑行业的碳排放。

      (5)天然气行业

      “碳中和”目标下,天然气行业迎来了全新的转型发展机遇,然而其发展同样面对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不断变化、资源开发难度加大以及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等多方面的挑战。相关数据显示:2012-2020年,国内天然气产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2017年,全国天然气产量达1487亿立方米,较2016年增加8.46%,因为冬季气温大幅降低,天然气需求量急剧上升,全国天然气产量在经历2015、2016年的低增长后再次进入高增长时代。2020年,全国天然气总产量为1888亿立方米,同比增加9.8。[④]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整理      

图4 2012-2020年中国天然气产量及增长情况

3  “碳中和”目标对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3.1 “碳中和”目标促进工业制造业产业链升级

      从国内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结构来看,工业长期处于主导地位。202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达49.8亿吨标准煤,其中工业所占比重在60以上,所以工业“碳中和”是2060年全国“碳中和”的重点所在。近几年内,我国既重视保持工业的发展速度、又严格控制其碳排放强度。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过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建设“绿色、低碳”的工业制造业体系,不但关系着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高质量发展,同样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措施。工业制造业未来的“绿色、低碳”转型,必定要选取与消费者密切相关、面广量大的产品展开绿色开发。“碳中和”目标促进下的工业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将会是以降低碳排放量为目标引起的就业增加、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发展等带动下的升级转型。

      3.2 “碳中和”目标推动新能源行业向外扩展

      “碳中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核心就是能源结构的优化,即转变传统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转向于含碳为零的光伏、风力以及水能等新能源行业。实际上,根据“碳中和”的时间进度表可知,对化石能源生产线进行新投资已不再具备经济理性。例如:目前投资建造的煤电厂,在运行40多年以后才会退出,那时已经来到“碳中和”目标的设定时间。现阶段,风能、水能以及太阳能的电价远远小于煤电,有助于降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煤炭的依赖性。“碳中和”目标规制下,我国应当构建起“自给自足+多赢繁荣”的“零碳”发展模式,推动不同地区协同发展、能源相互补充。目前,我们国家的新能源行业无论是在装备制造还是在投资规模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未来,应充分发挥此项优势,在“碳中和”目标规制下推动新能源行业进一步向外扩展。

4  “碳中和”目标下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新形势

      4.1 低碳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

      近几年内,中国的低碳绿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6以来,中国积极参加世界环境治理,为全球贡献出“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比如:2016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推进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2016年9月19日,李克强总理宣布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截止2019年末,中国的碳强度与2005年相比下降约48.1%,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为15.3%,提前完成中国对外承诺的2020年减排目标。除此以外,“十三五”时期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等诸多项目还被评为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相较于2015年,2019年国内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占比增加8.9%,劣Ⅴ类断面占比降低6.3%;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市平均每年浓度降低23.1个百分点。截止2020年末,“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生态环境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已如期完成。例如:2016-2019年四川在GDP年均增加7.8%、能源消费年均提高3.2%、城镇率年均提升1.5%的大环境下,人均碳排放量为3.2吨,是全国最低的两个省份。“十三五”时期,四川省已基本上转变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态势,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及利用)整体保持在3亿吨左右,其中能源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占比重最大。然而,因为四川省电力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较大、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能源活动形成的碳排放占比远小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反映出的是社会经济绿色转型进程的加速。“十三五”时间,四川省创建的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多达296家,化肥利用量逐渐减少、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超过50%、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占比在84%以上、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车系统中所占比重在90%以上、建设工程节能标准设计阶段执行率达100%。

      4.2 低碳发展仍有“短板”环节

      尽管近年来中国低碳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在低碳发展过程中仍有着很多“短板”环节。第一,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当前,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仍处于刚起步的时期,《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直到2019年才被发布。低碳技术创新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样如此。近几年内,我国节能技术创新即使有很大的进步,然而相较于全球顶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部分指标依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即使是在国内节能技术相对领先的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同样普遍缺少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附加值较高的环保节能产品,部分节能产品的核心技术、关键原料和器件仍受发达国家的限制。与此同时,当前开发出的节能技术还面临着难选择、难普及、难融资以及难落地等众多挑战,直接造成中国节能技术的整体进程比较缓慢。第二,产业体系的绿色化进程亟待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渠道是促进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然而现阶段中国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非省会城市和周边区域,依然还有着产业结构转型能力较低的问题。许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因为工业基础薄弱又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即使有服务业也大多是传统服务业,再加上公共服务体系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仍不完善,科技及资金支持力度相对有限,所以此些区域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并且还很难吸引投资或者项目以驱动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尽管是经济发达区域,当前同样面对着落后产能淘汰、土地等要素限制以及其他方面的难题。第三,低碳生活模式的形成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伴随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再加上部分区域的公共交通体系仍不健全,汽车使用越来越频繁,直接造成生活能源消费以及对应碳排放量的增加。除此以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家电产品在使用,再加上部分不合理的消费甚至是严重浪费现象,间接造成了碳排放量的增加。同时,随着国家将扩大内需上升到重要战略层面,国内消费将会对碳排放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生活模式的低碳化进程将会成为决定“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5  加速推动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助力“碳中和”步入快车道

      5.1 加速推动电力行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全面利用需求侧资源效用。从能源电力规划角度看,应当通过精准规划以全面挖掘需求侧资源,利用能源电力体系中各种能源加工设备、管网系统以及转换设备等,绘制出多元用户和核心设备的特征画像。将供需特点作为主要依据,发掘综合需求响应及多能互补协同能力。从能源电力运行角度看,应当通过合理高效的运行以全面挖掘需求侧资源。在充分收集气象数据、用能数据、市场交易数据以及宏观经济数据等数据信息的前提下,经过分析和挖掘多源异构数据,展现出异质能负荷转换、多元用能负荷削减和负荷转移的潜力。从能源电力消费终端角度看,应当通过高质量的消费以全面挖掘需求侧资源。多层次、全方位地设置数据收集设备,突破多元主体间存在的数据“壁垒”,促进信息流和能量流的深层次交互,在用户侧大力推广普及智能自动响应终端、智慧用平台等全新的业态和技术,以大大提高用户融入需求响应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促进新能源并网和消纳。对于能源电力网络系统构建来说,需要重点加速终端消费综合能源系统和源端基地的规划及建设。推动实现源端与各级电网“互济”、与负荷中心“互联”,为新能源的接入及最优配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终端促进分布式能源的利用,提供“安全、清洁、智能”的能源服务,使新能源在供应及生产端占据更大的比重。对于能源电力平台来说,需要加快“平台+生态”建设步伐。能源电力系统能否实现数字化升级,直接关系着新能源是否能够安全并网以及成功消纳;以搭建智慧能源平台为基础,预测电力供需状况、分析新能源大数据、计算消纳能力等,为新能源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提供支撑。对于能源电力技术体系来说,需要促进能源行业的技术框架与信息通讯领域的技术体系深度融合。利用新能源大数据、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以及能源区块链等若干新型技术,开辟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究新方向,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创新发展。

      5.2 加速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首先,推动煤炭行业多样化发展,不断完善煤炭企业转型退出体系。“碳中和”目标规制下煤炭企业转型应致力于实现多样化发展,尤其是在大数据管理、生产服务、智能化以及绿色发展等领域体现出优势。现阶段,煤电、煤矿、煤化工以及煤炭洗选加工等各领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未来煤炭企业如何借助已有优势实现转型,缺乏深度思考以及对应的实施路径。应增强煤炭的应急安全储备功能,强化煤炭的原料特性以及现代化工品提供能力,建立健全煤电作为备用安全电源的转型体系,主要包含大型煤矿产能的迅速提升、构建恶劣天气或者极端环境等突发状况下城市或地区备用电力供应系统等等。未来煤炭消费将会大幅降低,必定会出现很多的废弃煤电厂和废弃煤矿,同时还将会产生修复矿区生态、开发废弃资源、安置企业人员以及回收电厂资产等若干问题,应当根据“碳中和”目标要求,面对能源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废弃资源利用以及修复生态等方向,深度剖析煤炭企业转型的优缺点,不断完善煤炭企业转型退出体系。

      其次,强化煤炭行业转型政策支持,加强中长期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规律,需要对煤电在扮演“稳定器”和“压舱石”角色中的碳排放成本进行补偿,创建新能源发电对煤电应急保障的补偿保障机制。除此以外,在为新能源发电“让路”时,应当对煤电“让路”所肩负的调峰、基荷以及备用等予以对应的市场回报,推动新能源发电和煤电的共同发展。以长远眼光看,在一些领域率先完成煤炭的平稳退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中长期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应当全面发挥大型能源企业的“领头羊”作用,促进煤炭领域与其他领域间的协同创新,成立“共享、开放”的碳减排技术国家研发中心,成立专项基金,不断推动智慧能源、先进燃煤发电等技术的理论研究以及成套装备开发,打造煤化工、煤矿以及煤电等煤炭开发应用转变成全产业链的碳减排示范项目、打造煤矿区“碳中和”示范项目等等。此外,还应高度重视人才储备和校企合作,化解电力、煤炭以及化工等领域高等院校未来的学科建设问题,为煤炭行业转型提供长久性的人才保障及技术支撑。

      5.3 加速推动汽车行业转型升级

      第一,不断优化燃油汽车的技术路线。现阶段,各汽车企业都已纷纷推出包含氢燃料、纯电动以及混动/增程式等在内的各类新能源车,致力于到2025年实现“整车碳排放量降低30%(或者零排放)、整车油耗下降 30%(或者纯电动)、货运效率提高70%”的目标。大众、宝马以及奔驰等汽车企业同样以改造工厂为切入点,利用智能化制造、可再生能源等形式以达到减排目标。例如:奔驰的“卡门茨工厂投入运营(动力电池工厂)”和“辛德芬根56号工厂”正式投入运行,用于加快奔驰电气化发展进程;宝马即将购置利用由太阳能发电加工的铝材,能够大幅降低碳排放量;奥迪打造两大“碳中和”基地,同时通过铝闭环制造以及环保物流等途径以达到减排目的。因此可知,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道路中,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传统燃油汽车同样需要进行升级技术,加速实现汽车行业的“碳中和”。

      第二,进一步强化对汽车减排的监管。即使当前汽车行业已经达成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共识,但是反对的声音却始终都未曾停止过。由于汽车行业减排涉及众多环节,比如:生产制造、工业供给端、汽车能源供给和产品供给等,所有环节都具备减排潜力。以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为例,因为动力电池的使用,同等级别的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相比往往有更大的能耗。然而,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仅仅是其全生命周期的很小部分,占比只有10%左右,后期使用环节才是决定其碳排放的关键部分。对于电池的回收处理,目前的确有着很多的问题。当前,新能源汽车常用的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其中,磷酸铁锂的回收价值比较低,并无良好的回收途径,导致很多动力电池进入到价格更高的不法途径中。因此,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强化对汽车减排的监管,确保市场秩序的稳定。

      5.4 加速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建筑行业想要率先达成“碳中和”目标,则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全面电气化。用能全面电气化,是建筑行业减少直接碳排放的核心所在;对于此,应着重解决好非集中采暖区域生活热水、建筑供暖以及炊事等全电气化的问题。但是,建筑行业用能的全面电气化仅仅是将13%左右的直接碳排放转嫁给电力行业。想要率先实现“碳中和”,依然需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作用来处理好电力与热力的间接碳排放问题。首先,推动技术创新,建设全新低碳北方供暖系统,主要包含全面应用工业余热、火电以及核电等,地区联网、集中供热,以满足北方区域70%—80%的供暖需求。因为工业余热产生地和有供热需求的建筑在地理位置上并不是完全匹配的,工业余热生产变化和建筑供热需求的变化也不相同,如何确保供热稳定、可靠,均需进行技术创新。比如:可以开发“跨地区联网——多热源联合供热——末端燃气调峰”新技术。当下,大容量、大温差地区联网供热技术已在多地成功应用,其实现成本远远少于燃气供热方式的普及。其次,建筑行业除集中供暖以外的用能减少以及实现“碳中和”,更加需进行技术创新。第一,因为设计是引导建筑行业用能行动的重要环节,所以应当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以设计为主的技术方法变革,实现设备系统节能与空间节能的深度结合,使得空调、供暖、电梯以及照明等用能需求大幅降低,推动“部分空间、部分时间低碳用能”思想贯彻到实处。第二,应当开发高性能围护结构新产品与新材料,并且按照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明确各种围护结构相应的改善方向,建造适应气候的建筑,有效减少用能需求。第三,以“部分空间、部分时间”的用能模式为前提,创建“健康、低碳”的室内环境空间,所以应当开发新型围护结构新产品与新材料,从而达到环境可调、空间可变的目标,实现个性化、健康化和自然化的机制用能,推动空调、供暖、通风和照明系统以及建筑关联产品的整体改革,助力建筑行业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

      5.5 加速推动天然气行业转型升级

      面对国家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天然气行业应如何作为?天然气行业是周期较长的行业,新油气田投产后的生产周期通常会持续20-30年,并且开发、加工、运输以及储存等环节也承担着较大的减排压力,所以需要提前筹谋应对。从传统油气业务角度看,首先应当巩固天然气等有关业务,确保按期完成“七年行动计划”任务,充分发挥在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方面的基石作用,并且还需要重视生产环节的节能以及能效提升,比如利用可再生电力以降低碳排放量、大力发展林业碳汇等等。其次,应牢牢把握目前的最佳窗口期,打破传统油气业务限制,转向于发展生物沼气、可再生电力以及氢能等业务。例如:近年来中石油全力开展新能源方面的研究工作,有些油田公司已经尝试开发光伏、地热能发电项目,积极参加国际油气气候倡议组织(OGCI),在吉林进行二氧化碳驱油试点示范,带头建设“新疆CCUS产业促进中心”;此外,中石油还提出“创新、资源、市场、国际化、绿色低碳”五大战略,并且提出2025年实现“碳达峰”和2050实现“近零”排放的目标。再如:2020年3月,中石化提出打造“世界领先清洁能源化工公司”战略,计划在新领域、新经济以及新能源上全面发力,强化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全方位推动氢能、地热、太阳能以及风电等各类新能源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从长期发展角度看,能源转型将会从“资源依赖型”转向于“技术依赖型”,以技术创新推动能源代替成本的下降。壳牌、BP等著名跨国石油公司目前正致力于塑造能源技术服务提供商的形象,而不只是提供能源资源的企业。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业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雄厚的资金实力,未来需要在氢能源开发、运输、存储以及利用等领域增加投资,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既要不断完善内部的创新机制又要全面整合外部的创新资源,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中国“碳中和”目标做出巨大贡献。

6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并未完全“消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大大增强了全球应对气候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并且还对中国将来5到10年内的减排措施有着更加高的要求。要想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则应推动中国目前的能源体系和产业结构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转型;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强化顶层设计,针对重点行业的转型升级至少应制定未来5—10年的“路线图”,主要包含能源电力结构优化、绿色金融体系创建、清洁技术创新以及碳市场完善等。除此以外,政府部门还应全面结合各区域、和行业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制订“碳中和”路线图,并且应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以提高重点行业减排的积极性。为中国在“碳达峰”以后深度、迅速脱碳奠定扎实基础,以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长松.碳中和的科学内涵、建设路径与政策措施[J].阅江学刊,2021(03):1-14.

      [2]工信部.力争建材等重点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J].江西建材,2021(03):225.

      [3]白泉.打通产供储销体系堵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4]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J].中国能源,2021(03):52-54.

      [5]张海波.碳中和愿景引领下绿色金融发展展望[J].金融纵横,2021(01):58-63.

      [6]杨耀攀.电力行业碳中和的实施方式和障碍[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1(01):53-57.

      [7]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煤炭行业直面挑战迎变局[N].证券日报,2021-03-22.

      [8]王元丰.建筑行业对中国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N].中国日报,2020-11-30.

      [9]周亚敏.以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促我国产业链转型升级[J].中国发展观察,2021(02):56-58.

      [10]周仕凭.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成就极其明显[J].环境教育,2020(11).

      [11]殷鹏.“十三五”以来,我省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未来五年积极探索低碳转型路径[N].四川日报,2021-01-17.

      [12]张友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开局思路[J].行政管理改革,2021(03):77-85.

      [13]加速“两山”理念转化!能源电力转型升级正当时[N].中国分布式能源网,2020-08-14.

      [14]孙旭东.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与转型研究[J].中国矿业,2021(02):1-6.

      [15]“碳中和”来了,汽车行业如何接招?[N].全国能源信息平台,2021-02-25.

      [16]林波荣.建筑行业碳中和挑战与实现路径探讨[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02):23-25.

      [17]周淑慧.碳中和背景下中国“十四五”天然气行业发展[J].天然气工业,2021(02):171-182.

      [18]田慧芳.国际碳中和的进展、趋势及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20(12):72-74.


      [①]数据来源:《2020~2021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预测报告》

      [②]数据来源:杨耀攀.电力行业碳中和的实施方式和障碍[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1(01):53-57.

      [③]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④]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