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品味《资本论》穿越时空的魅力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6 点击量: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代表作,《资本论》是马克思呕心沥血创作完成的思想巨作,完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完整的诠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发现。
《资本论》作为揭示资本主义的重要论述,为世人认识和掌握现行的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从无产阶级角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重点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本文主要分析了《资本论》的萌芽与发展历程,展示了《资本论》的历史魅力,分析得出《资本论》对不同社会阶段的启示意义,为当前指导我们国家不断完成社会主义进程的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资本论;社会发展;剩余价值;经济体制改革
引言:
十九世纪中叶,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重要精神领袖,伟大的德国思想家、革命家卡尔·马克思呕心沥血的完成了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并于1867年9月在德国首次出版发行。中译本最早是在1930年由上海昆仑出版社翻译出版发行。
《资本论》全书以剩余价值为研究重点,从本质上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分析,首先重点针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进行分解,从剩余价值的角度阐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问题[1]。其次,以资本生产过程的研究为前提条件,重点分析资本流通的主要环节,得到如何实现剩余价值的重大命题[2];最后则是描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当中的资本和剩余价值外在的表现形式,揭示资本的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的高度有机统一,并诠释出剩余价值的分配本质,对指导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重大意义
1 《资本论》的萌芽与发展
1.1 《资本论》理论提出
随着蒸汽时代科技的快速进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方大部分欧洲国家得到极大的应用,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已来到较高水平,这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突出,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关系日趋恶化[3]。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开始觉醒,但是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指导。为了满足阶级之间斗争的需要,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先进的理论武器作为斗争的指导思想,因此,马克思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在广泛阅读书籍和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逐步发展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通过历史理论巨著《资本论》进行了完整的表达。从十九世界四十年代开始,马克思在多年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始着手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历经四十余年,专心致志全心全意潜心研究,终于在1867年完成第一卷的出版印刷,成为当时无产阶级斗争的强力理论武器。
1.2 《资本论》的早期传播
《资本论》被翻译成几十种不同国家语言的著作,逐渐形成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资本论》早期传播时间阶段跨越具体从1867年到1914年,《资本论》创作的初衷是利用科学严谨的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存在的严重先天缺陷,并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学术著作。因为马克思是在英国伦敦完成的该著作,所以《资本论》的早期传播是从英国开始的,逐渐影响到欧美主要国家,被无产阶级慢慢接受,并发挥出理论指导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扩展蔓延到全世界,成为所有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先进理论武器。
1.3 《资本论》政治经济理论的正确性
为了完成《资本论》的创作,根据史料记载,马克思先后阅读了上千册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著作,多方搜集史学资料,重点分析了大量的资本主义政党相关文书文件,摘抄记录的笔记多达上百本,这些严谨客观科学的基础性工作为保证《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作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资本论》的内容博大精深,且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又有着鲜明的现实指导意义[5]。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寻求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替代品,克服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不足,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进而消灭人剥削人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历史指导地位。
2 《资本论》的历史演变魅力
2.1 三个历史演进阶段
马克思以《资本论》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全面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整体地位和重要作用。《资本论》全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资本的问题,资产阶级完全占有社会大量资本,通过占有的生产资本,组织生产劳动获取利益,纵观社会发展历史,先后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重要阶段:一是产业资本阶段,也就是资产阶级把自身持有的货币转换为产业的过程。二是商业资本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和生产资料需要进一步流通的时候,逐渐产生的一种资本形式,也从中造就了新的商业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三是金融资本阶段,当资本主义社会更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活动高度发达,商业资本活动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就开始形成金融资本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上可以看出,三个阶段是递进式的关系,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6]。
2.2 外界环境压迫下体现的独特价值
自资本主义社会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产业大幅发展,生产力得到明显提升,为研究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剩余价值逐渐融合了生产力的共同进步成为一个统一整体。马克思的《资本论》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出发分析其内在的客观合理性,解释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力解放的系统性[7]。与以往传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相比,《资本论》既对市场经济效率进行了阐释,也对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固有矛盾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判断。从这一角度上讲,《资本论》的独特思想价值对于充分理解资本在社会生产关系配置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极大的帮助,也能更好的认识到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资本论》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开展斗争,发展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理论武器。
2.3 政治高压下的资本辩证价值
作为《资本论》的主要研究对象,资本主义存在的生产关系涵盖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全部的四个因素,采用辩证的分析方法,化繁为简,由表及里,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剥削本质[8]。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劳动的二重性价值学说,也是正确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关键所在,是《资本论》高度科学性的基础。资本主义下的辩证主要体现在剩余价值的研究上,这也是资本主义追逐生产的内在动机,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规律,构建出《资本论》的理论核心,形成一套完整的剩余价值理论体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关系适应生产力要求的阶段性,必将逐渐走向消亡的态势。
3 《资本论》在时间验证下的启示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启使得中国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和“六三”运动是先进的思想觉悟积极分子在《资本论》和其他马克思著作的影响下,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看到工人阶级的重大作用,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十九世纪末,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迫切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思想的背景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及其学说开始在中国有了传播萌芽[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典型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潮,为中国人分析自己的客观实际,解决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寻找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自强的方向提供了崭新的道路,使得新民主主义阶段的中国无产阶级找到前进的方向。在此阶段,《资本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经济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在此思想指导下,完成了对相关从业者的改造,这时候的《资本论》得到了有利的贯彻和执行,为我国扫清经济障碍,解决经济中的问题和弊端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3.2 社会主义的改造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的初级改造,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国家体系,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沉溺于已取得成就当中,而是敏锐的察觉到这套体系本身的弊端,不断寻求解决的方案[1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时,充分考虑了《资本论》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性和对无产阶级的启发性,看到了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表现之一。《资本论》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最有效的答案,充分发挥出了资本的优势作用,为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优化改革,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提供了有力帮助。这时期,《资本论》为我国当时的经济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内容,早期我国有关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展巨大,个别不可能建立的企业产生了。与此同时,那些以前通过政府经营的企业变成公司的企业。利润的表现形式是单独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此占有的产生原因是生产资料已转化成资本,即生产资料已跟实际生产者分离开来,生产资料已成为别人的财产,而跟在实际生产中一切活动的个人(从经理至最后的短工)相互对立。在股份公司中,职能已跟资本所有权相互分离,所以劳动也已同生产资料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完全分离。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结果,是资本进行再转化成为生产者的财产必要的过渡点,但是这样的财产不再是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相互联合的生产者的财产,也就是直接的社会财产。在出现资本主义特有的问题时,我们的决策者确定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将国家一些特别重要的民生部门,牢牢的把握在了国家手里,这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资本论的重大理论创新与补充发展。现在看来,《资本论》在当时不但没有过时,而且为当时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另外,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过程中,一些重大的改革,也能体现《资本论》的影子,因为其是揭示资本主义规律的理论,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只有充分了解规律,利用规律,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
3.3 构建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时期
新世纪初期,从我国处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推动经济科学发展,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资本论》的实践性和真理性使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而能够适应中国发展具体情况,其迎合了改造近代中国社会的客观需要并契合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公众心理需求。《资本论》针对当时社会实际矛盾亟需解决,社会和谐稳定继续保障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坚决不能教条化、公式化的使用《资本论》。科学发展观就此进行了明确的阐释,针对发展的根本问题,构建一套相对完全的思想体系,系统科学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资本论》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客观表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
3.4 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目前,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习近平解读全球化意思分明,他表示:“经济全球化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这一说法是基于改革开放的框架,很明显地全部贴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经济政策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很明显的跟年以后的苏联所实行的经济制度不同。按照《资本论》,社会化分工是最关键最重要的过程,它代表的意义大大超出了经济学的领域。例如,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将要持续地坚持改革开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就是基于此。年1月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出席时,进行了有关主旨演讲,他倡导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十分强烈的影响,受到国际的一致认可,甚至包括对华态度强硬者。白宫前任首席战略专家史蒂夫·班农是反华先锋,他曾经说:“对习近平主席的达沃斯主旨演讲和特朗普总统的就职演说进行对比阅读是有意义的事情。”《金融时报》首席外交事务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最近表示:“特朗普总统计划出席今年世界经济论坛的主要原因是,在前一年的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很受关注在论坛上,习主席将中国营造成为自由贸易的旗手,他强调指出‘搞保护主义就如将自己关进小黑屋’,这个观点备受欢迎。”另外,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马斯特和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科恩也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上一起撰文,尝试着提出能够代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像上文中表述,跟自称是“经济民族主义者”的班农与奉行边际主义理念的麦克马斯特/科恩不一样,习近平明确指出支持全球化。但是支持全球化的外交政策与劳动分工/劳动社会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像马克思/斯密所说,劳动分工/劳动社会化的优点在于,生产者可以在生产活动中沟通交流,创造出比个体工作超值的产出。习近平也曾经用 “1+1>2”生动形象地描述分工的优点。这个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国际关系是“零和游戏”的观点。经济现实证明,国际关系并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基于劳动分工完成双边至多边的共赢。而且,命运共同体不是全部消灭矛盾,而是经过国际分工,让每个国家具有更多的共有利益,达到繁荣发展的目的。大家只要相依托,才可以实现繁荣,所以这个过程,就是一起建设国际社会,即在新时代下《资本论》的新含义。
马克思耗尽毕生精力所著作的理论巨著《资本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富有强大的生命力,被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自古至今都是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依据[11]。百年前传播的《资本论》为中国革命带来了希望,指引了中国革命的前进的到来,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人依然把《资本论》巧妙的运用于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形成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4 结语
作为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的典型代表,《资本论》完整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揭露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发现,为世界认识和掌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以《资本论》的萌芽和发展态势为前提,以剩余价值为研究重点,分析三大阶段,从价值与意义上对《资本论》进行了总体分析,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重点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断彰显出了《资本论》在我国的革命和社会建设中的强大魅力。
参考文献:
[1] 花永兴, 李永清. 公共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均衡计量[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9(01):7-12.
[2] 王林平,高云涌.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概念与资本拓扑学——从“对《资本论》的越界阐释”谈起[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5):33-38.
[3] 时统君.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以《资本论》为视角[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3(03):5-8.
[4] 林承园.《资本论》空间理论探析[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05):156-180.
[5] 张霞.《资本论》的主要意蕴及时代价值[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9,17(04):2-6.
[6] 方兴起.马克思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分析——对《资本论》的新解读[J].学术研究,2019(08):74-83.
[7] 刘袁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论》的辩证关系[J].发展,2019(08):74-75.
[8] 韩喜平,李建楠.《资本论》分析对象的选择与政治经济学的构建[J].学习与探索,2019(08):138-146.
[9] 孔明安, 黄秋萍. 异化的初现与共产主义的萌芽——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政治批判思想[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3):48-55.
[10] 闫莉, 徐家林. 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与民生建设[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4):122-122.
[11] 王洁钰.《资本论》的哲学特征[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9(04):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