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机制探析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7 点击量:
刘焱/文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1999年中央提出“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决策。儿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超常的发展,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59.68万人,2000年220.61万人,2001年268.28万人,2002年320.50万人,2003年382.17万人。原计划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1600万,到2010年,我国高等学校入学率将达到巧%,这一目标已于2003年提前实现,2003年底我国高等院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毛入学率达到17%。高校扩招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但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突出,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使许多毕业生望而生畏。同时,由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各用人单位都提高了人才竞争意识,对人才的需求重心不断上移,一也有一些单位不顾工作的实际需要,盲目攀比,对毕业生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和催进了人才的“高消费”的现象。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严峻的就业现实产生的巨大反差,许多人为暂时的逃避就业压力同时也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实力选择了考研,直接的可视结果就是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的连年增加,2000年报考人数为39.2万人,2001年46.2万人,2002年62.4万人,到2003年突破80万大关。
随着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大幅增加,质量和数量的矛盾日益显现。2000年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10`34万人,2001年招收13.31万人,Zb砚年招收16.43万人,2003年22.02万人。为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层次人才不断增长的需要,国家定期增加一定数量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学位授权点的增加有利于发展新的学科生长点,扩充了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但培养质量并未随着数量的增加同步提升,相反有下滑之势。目前,我国学科、专业点增长的速度和数量远远地低于招生规模的增长,导师规模相对减少,生师比不断加大;各种相配套软硬件设施不能及时跟进,以及单纯为增加导师数量而导致的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的降低,所有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质量的下滑似乎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是社会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没有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相应地降低要求,相反,对研究生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成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研究生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培养质量的提高是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整合优化的结果。招生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环节,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效益。为保证硕士研究生的人学质量,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教育部对硕士研究生人学考试初试科目作了重要的调整,从2003年开始初试科目由原来的五门减至四门,即保留了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的满分值各为100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原来的100分调到150分。将与招生专业相关度高,体现招生单位特色的专业课调整到复试中进行。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改革的要求,建立更加规范科学的硕士研究生人学考试机制,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真正选拔出厚基础、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培养质量。有450门,占68%;规定两本参考书的有129门,占20%;规定三本或三本以上的仅占12%。3门业务课最多只覆盖大学本科3门主干课,个别的还不是主干课。过窄的考试范围给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一部分考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考试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导向性,考试考哪里,考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哪里。同统考课相比,考生对业务课投入了少得可怜的精力,但是成绩却远远高于统考课成绩。业务课成绩不能科学真实的反映出考生的知识结构和总体水平,一些高分低能的考生被录取后,导师和学生虽然均投人了很大精力,但由于基础薄弱,培养结果不尽理想。不仅浪费了本来就稀缺的教育资源,还会造成一部分考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尤其是一些考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下定了考研的决心,把所有的精力都投人到考研时所考的这几门科目上,对其它非考科目则得过且过,只求及格,给本科生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另外,考试范围偏窄,各学校、各专业甚至各方向各自为政,也不利于学校之间生源的互相调剂。由于各招生单位即使同一学科、专业的业务课试题内容的覆盖范围和难易程度也是参差不齐,差别较大,考生之间成绩的可比性较低,如以初试成绩作为校际之间生源流动的参照标准,无形中就降低了考试的公平性,但除此之外又别无更好的参照物。为克服考试成绩可比性较差的缺陷,适应考试改革的要求,根据初试的特点和作用,初试科目中的业务课试题理应从本一级学科范围内考虑,实在有困难的,可以在二级学科基础上考虑,考试内容应覆盖大学本科主干课程。适当划定初试分数线,扩大上线生比例,增大选拔范围,为各学校之间生源的相互调剂提供一个科学的可供参考的依据,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健全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方式
硕士研究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初试作为研究生人学考试的必要和首要环节,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核。硕士研究生教育不是本科阶段的自然延伸,不是大四之后的大五大六。相对于本科阶段的获得性教育,研究生教育更应注重研究式的教育理念。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到知识,并进一步学会如何去创造知识。没有宽厚的基础和扎实的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创新性人才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教育部教学仁2002」1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为有利于考生能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选择专业,有利于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顺利地开始研究生的学习,在选拔中必须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核,初试作为人学考试的第一环节其功能也正在于此。
初试科目中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主要从整体上考察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把握和了解,为此应改变过去初试考试范围偏窄的现象。虽然教育部曾经规定,硕士研究生业务课的考试科目一般按二级学科设置,考试内容应覆盖大学本科主干课程5门或5门以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相当数量的招生单位并未达到这一要求,从各学校提供的参考书中就可以反映出这一点。有人曾对北京部分高校的661门考试科目的参考书做了统计,其中规定一本参考书的
三、建立科学的硕士研究生复考核方式
如果说初试是对考生基础知识的基本能力的考核,那么复试就应把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放在首位,是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综合手段而不仅仅是初试的辅助手段。具体考察内容分为三部分: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硕士研究生经过二至三年的学习,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教育是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科学研究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没有初步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科研潜力的学生,要在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内达到学位条例规定的目标非常困难,因此是否具备一定的科研潜力和科研能力就成为选拔研究生的重点,所以科研能力的权重定位0.4,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权重均为0.3(见表1复试评价指标体系)。为保证复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过去一些招生单位等额复试的办法,扩大考生的初试上线比例,加大复试差额力度。因为数量是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没有一定的数量就不可能有很高的质量。如果没有一定的选择范围,无人可选,复试本质上的筛选淘汰作用就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只能是走走形式,形同虚设。其次要合理确定初试、复试所占的比重,根据初试和复试特点和作用的不同,科学的确定两者的比例,在保证基础较好考生不落榜的情况下,让综合素质比较高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考生脱颖而出。
初试科目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对考生质量要求的降低,也不是把初试中的业务课简单地移植到复试中来,而是对复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有严谨合理的复试组织方式。组织方式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复试方式具有灵活多样和判定标准的非单一性的特点,要保证其公正和高效,严谨的组织方式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合理的组织方式,硕士研究生招生必将走向无序和混乱。招生单位应成立以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长为组长的复试领导小组,成员由各有关专家,研究生招生管理人员、督导员和纪检人员等组成。具体负责制定复试的原则、标准,从宏观上领导、组织、检查和监督复试工作的进行。各学科、专业成立至少由五名教师组成的复试小组,复试教师应代表本单位本专业各个方向的最高水平。在复试之前,复试教师首先要接受考前培训。培训的目的主要有:明确复试的意义,了解复试的要求,熟悉复试的程序。在此基础上复试小组要集体研究,群策群力,发挥集体优势,科学的确定复试的范围、内容,方式和复试的评判标准。
其次要有规范的复试程序。灵活的复试方式在规范的程序保障下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差额复试的要求下,如果没有规范的程序保证,不仅考生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导师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有些导师可能并不满意一些高分学生复试时反映出来的较低的科研潜力,但是不予录取又可能会招来有失公正的嫌疑,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有些导师不得不忍痛割爱,貌似公平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不公平,导师实际上的“零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导师的积极性。第三是科学的复试内容。如前所述,复试的重点是对学生能力、素质及潜力的考察。试题的形式应灵活多样,难度在初试试题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力求避免具有标准化答案的考题。以能鉴别出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即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等多元的能力。另外,外语听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创造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复试不可缺少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具体应用上,比如英语的听、说能力,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第四是灵活多样的复试形式。由于各专业特点和要求的不同,复试形式不可能也不应该千篇一律。根据专业要求的不同,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口试和笔试相结合,以考核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反映能力;具体的试验操作可以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小范围的集体面试可以从整体上观察考生的合作精神等等,不管方式如何,都应有一个可供参考的科学的评判指标体系,有明确的考试评语或分数。复试成绩计算公式: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研定了硕士研究生复试评价指标体系,列出了评价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应的权重,但要注意的是,人学考试中由于初试和复试环节考察主体和考察重点的不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不应一视同仁,初试的客观性由于比较强,所占比重可以大一些,具体可视本校情况而定。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也应结合本专业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确定各级指标所占比重不能搞一刀切,比如人文社科类可能对文字表达能力要求高一些,那么,此项指标权重值可稍大一些。复试不仅是对学生的考核过程,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教育过程,更是对教师的一个考核过程。通过一次科学规范的复试,要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本学科专业的概貌、发展的大致态势和本单位的特色与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激发动力的同时加大压力,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研究生招生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不仅涉及到考生的切身利益,还涉及到招生单位的培养质量、声誉和形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在规范各个环节的同时,应建立一个可靠的监督保障机制,使招生工作在透明公开的前提下确保公平公正。为此,除去制定科学的复试程序,选择权威公正的复试小组成员,进行严密有利的全程监督外,还应成立“硕十研究生招生考试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招生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和纠纷,从法律角度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