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政策演变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6  点击量:

唐坚/文
      摘要:自改革开放实行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为确保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相关政策同样在更新演变,不断促进区域经济从非均衡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从而使区域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国内区域经济政策经历了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新时代协调发展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各阶段,政府部门都能根据基本国情,充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改进各类政策措施,极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区域经济;政策

1  引言

      所谓“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出台与执行的应用于调节、推动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各类条例、法令以及措施等,是政府部门调控区域经济、约束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指引并确保区域经济实现长远战略目标的主要渠道。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建设、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不仅影响着政府部门的转移支付、直接投资等功能,还影响着社会资本的具体流动、走向。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政策演变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进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2  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

      当前,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区域经济的建设、发展实施统一筹划与调节,指导当地地区的所有经济建设活动,并将各个地区均纳入全国经济体系中,通过系统调配发挥出每个区域的潜力以及优势,不断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第二,严格遵守“近期利益为长期利益服务、局部利益为整体利益服务”的根本准则,科学调节全国经济与地区经济间的关系;第三,始终坚持“分工协作、互助互利、共同进步”的理念,从宏观调节各个地区经济间的发展关系,促进各地区间的自主协作,以期创造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第四,按照“提升国家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与经济‘双赢’”的基本原则,通过调整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间的经济结构,让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政策演变历程

      3.1 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年—1991年) 

     (1)中央直接投资

      在此阶段,国家制定了向东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也就意味着率先发展经济与地理位置比较好的沿海区域。“六五”计划明确提出,“需充分运用沿海区域的已有资源,全面发挥其优势,进而促进内地快速、有序地发展。”在此大背景下,中央政府对沿海区域的直接投资占比较大提升,据统计,在1978—1994年内,中央直接投资在沿海区域的占比从40.1%提升至56.6%;而内地基建投资则从51%降低至34.6%,相较而言,对中西部区域的投入较少,西部区域从20.4%降低至14.1%、中部区域从30.6%降低至20.5%。由此可知,中央直接投资政策的不断转变大大改善了沿海区域的投资环境,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东部海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出台各项优惠政策

      国家曾经尝试通过行政体制创新,推动区域经济以城市着力点进行发展。在1979年的7月份,中央政府率先以福建、广东两个省份为试点,实行了“特殊政策、灵活举措”;其后,在珠海、深圳、厦门、汕头四座城市成立了经济特区;1984年4月,又先后将天津、秦皇岛、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划入经济特区。从政策层面,国家为这些经济特区提供了各项优惠政策,比如:对海外公司给予税收优惠;赋予各个经济特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绝对自主权;缩减出入境层层审批的手续等等。

      (3)对少数民族及贫困区域进行补偿 

      针对少数民族及贫困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国家通过设置工作小组等方式,不断增大投资力度,同步实施“以工代赈”的政策,进一步优化改善广大民众的生活环境。在资金投入方面,中央政府对贵州、云南、青海三省以及内蒙古等5个自治区制定了“财政包干补贴”政策,截至“七五”末,国家在扶贫、开发方面的投资超过了40亿元;在税收减免方面,对于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国家采取了减免所得税、商业税等措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区域的经济压力。

      3.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1992年-2012年)

      在全面贯彻落实东部区域优先发展政策以后,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明显优于内陆区域,经济资源快速向沿海大城市汇聚,“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非均衡发展问题日趋严重。为有效缩减东西部区域间的经济发展落差,1992年,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政策作出了较大的调整。1999年,国家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其目的在于有效改善西部区域经济相对落后所引发的社会问题。2003年,国家制定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旨在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占比大、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企业体制僵化、产业架构不科学等各类问题。2004年,中央政府实行了“中部崛起战略”,目的是在宏观层面上“承东启西”,推动中部6省稳定、有序的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国家明确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形成了“东部优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2007年,中央政府充分考虑了各个区域的环境、资源承载力,再次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2010年,国家着眼经济发展全局开始实行“主体功能区战略”,其后又结合各区域发展实际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

      3.3 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经济布局的整体趋势是通过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带动中部地区的崛起,进而形成“东西互济、海陆统筹、面向国际”的全新格局。“一带一路”战略对外连接亚、欧、非等国,对内覆盖中西部地区的诸多省份,能够充分发挥出中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给区域经济带来“新活力”。

      2014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城市群是将来中国经济建设中最具经济发展潜力与活力的地区,在我国生产力分布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规划》指出,要以积极建设新型城镇为中心,稳步推动人口市民化发展;将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促进城市与城镇的共同进步。现阶段,我们国家已经建设完善的城市群主要有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等。

      在“十三五”时期,国家又明确提出,需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核心战略为根本指引,以“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板块为重要基础,有力推动各个区域经济间的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京津冀”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主要区域,作为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三增长极,这个城市群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5年,国家颁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象征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到全新的历史时期。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产业划分并不清晰、“大城市病”、河北及附近区域的发展相对落后等问题。2017年,“雄安新区”的成立不但有助于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还能加快“京津冀”国际城市群的建设步伐。

      所谓“一带一路”战略,主要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该战略旨在全面依托中国和周边国家建立起的双多边机制,利用已有的地区经济合作平台,大力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关系。

      2019年2月18日,中央政府颁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活力极强的国际城市群,从而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支撑,具备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宜业、宜居、宜游”的高质量生活圈。

      “长江经济带”主要在长江沿岸,包含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等等多个城市群,从西到东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次提升,作为国家地理位置上的中流砥柱,“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建设十分重要。

4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4.1 为营商环境增温

      “营商环境”不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生产力,更是核心竞争力。未来,要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营造好“政策优惠、办事高效、保障完善”的优质营商环境。第一,创建“透明、高效”的服务环境。通过推动政府部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同流程、同指标、无差异、规范化”的政府服务,使广大民众与企业在办事中获得更多便利。第二,创建“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健全依法管理的法律约束机制,优化执法流程,改善执法公示、依法裁量等法治机制。第三,创建“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始终坚持“依法履约、依法签约”的原则,通过进一步完善征信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创建完善以信用为参考指标的奖惩联动体系。第四,创建“气正、风清”的政治环境。打造全新的“清”、“亲”政商关系,通过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帮助企业、商户解决好经济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以及广大民众关注的经商热点问题。

      比如:近几年内,上海市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提升营商热度,用一系列务实举措大大提高了当地企业的获得感。通过以企业便捷化办事为基础,改变以往由部门着手解决困难的形式,对行政流程进行重新规划,疏通企业办事的所有环节,较大幅度缩减企业办事所需的材料、时间、成本等。此外,上海市政府还对基层政府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大了激励、扶持力度,从制度方面对基层政府摸索、实践的高效办事程序进行了明确 

     4.2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1)加大对区域内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新动力,就必须以该区域范围内的新兴产业与重点项目为基础,全面发挥该区域的创新优势,从产业架构、需求架构以及要素架构等方面促进区域内产业的重新分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区域当前的具体状况,坚持以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积极扶持以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为主的新兴产业。“十三五”计划明确提出:未来中国将着重发展高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以及生态循环产业等。区域经济发展要深入领会“计划”中的指示精神,有针对性的对相关产业进行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推动区域内企业自主创新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市场主动权和市场占比是经济建设的关键指标。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最为有效的措施便是全面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指导区域内企业贯彻落实“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自主创新意识。科技创新是企业创收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在市场立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在新时代环境下,更要以市场竞争和经济转型为抓手,完成好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等工作,以点促面,推进区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激励区域内各个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逐渐形成百花齐放、全面创新的新格局,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塑造科技创新区域品牌

      要想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往粗犷型的发展模式,形成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各区域需要致力于塑造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品牌,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在区域品牌创新战略的实施上,应先集中现阶段该区域的已有的优势,培育创造若干科创型产品,通过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经济创收。而后,应在经济相关的制度上进行统筹,采取政策优惠、金融扶持以及资金保障等措施,为区域内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相应的土壤环境,形成长期有效的科学创新氛围。

      比如:西固区以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自2018年以来,西固区积极落实“科技强区、科技兴区”的发展方针,借力科技创新以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改善科创环境、打造科创平台、加强科创水平。2018年,西固区共计有15家公司被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7家公司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1家公司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荣誉、3家公司获得了“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认定。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西固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通过不断优化科创环境、增大宣传力度、制定执行若干含金量比较高的政策举措等方式积极鼓励扶持当地企业的各类科创项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区级资金投入角度来看:2018年全年,区财政在科技上的投资金额达到了2375万元,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为1.1%,着重扶持34个科技项目。在科普方面的资金投入为65万元,人均1.8元。2019年,区财政预算在科技方面的投资为2070万元,占年度总预算的1%,预计支持30个科技项目。第二,从依靠国家政策谋求发展的角度来看:2018年,全区企事业单位总共取得了2项“科普立项”、22项“省市科技立项”,共计争取到727万元的项目资金。第三,从融资角度来看:邀请大量省、市级科技人才对科创型公司在实施科技创新、申报科技认定、申请科技融资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帮助当地企业制定了更加完善的科创方案。

      4.3 创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机制

      要想创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需增大对经济欠发达与不发达区域的政策保障力度,明确对应的发展计划,为相关区域的经济建设行为给予支持、指明方向,进而推动各地区间“融合、协调、整体”发展。其次,需积极改革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创建起稳定的地区产业格局、国土空间格局等等,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次,需创建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机制,对国土空间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开发、,规范开发秩序,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来开发、运用国土空间,并强化地区生态环境的整治,构建相对完善的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最后,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地区间、城乡间的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缩小地区差异,加速医疗、卫生、住房、教育等领域服务均衡化进程。

      4.4 以城市群建设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城市群建设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从区域创新发展层面而言,人力资本聚集必然导致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区域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进而使得城市群发展成区域创新的主要平台。第二,从区域协调发展层面而言,完善当地的运输交通设施将加速信息与知识的传递,使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从而更加合理、高效地运用城市的资源,以达到中心与非中心城市共同发展的目标。第三,从区域绿色发展层面而言,建设城市群的就要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整治,但是事实情况却是,因各级政府间协调不到位,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就近转移”,因此,只有消除“以邻为壑”的竞争模式,加速构建“共享、共建”的环境整治体系,才可以守护好当地的“青山、绿水”。第四,从区域开放发展层面而言,建设城市群有助于拉动内需,在改善地区资源分配、发挥规模作用、打造统一市场等层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此外,城市群同样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各城市具有的分工清晰、定位准确的产业架构,差异化发展的港口群、机场群等等,与单个城市相比,都更加有助于形成较高水平的开放格局。第五,从区域共享发展层面而言,通过经济不断流动、聚集,能够进一步缩小城市间的贫富差距。

      4.5 积极打造“互联网+区域特色经济” 

     当前,以“互联网+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而打造的经济网络平台主要有下述几种形式:第一,推广平台,全面呈现区域特色经济的亮点,通过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来吸引投资;第二,沟通平台,加强行业内相关信息的高效沟通,提高行业认知水平,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第三,网络交易平台,通过互联网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依靠全新的信息化途径促进产业增值;第四,以特色产业为中心,促进有关产业汇聚,加强产业各个环节的沟通交流,大大提高线下工作的效率;第五,将特色产业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科学有效地运用区域资源,推进区域特色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第六,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对成千上万数据信息的系统分析,不断完善区域经济产业链,为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动能。

      比如:“互联网+农业”。所谓“农业”,主要是指通过培育动植物以制造工业原料与食品的相关产业,属于第一产业范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工业原料、粮食以及副食品等。根据农业的特性可知,其基本商务主要有:(1)培育动植物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环节;(2)农业加工的产品能够直接转化成商品;(3)农业通过销售农产品与其他产业开展商务交易。农业的发展需先进技术的支持,因此,建设互联网沟通平台可带来以下便利:通过建设互联网宣传、销售平台,使农产品经过互联网平台来销售,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拓宽农产品的交易市场;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改善有关种植流程,可以加强农产品的产出效率;在数据分析的前提下,可对农业生产规模进行调控,可以改变以往凭经验生成的弊病。由此可见,“互联网+农业”需建设数据累积、分析平台,通过和餐饮业、加工业等其他产业的交流,构建起互联网生态圈,推动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5  结论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区域经济政策一直在创新变革。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内区域经济政策实现了从“试点”向“普及”的转变,在空间方面则实现了“从南向北、从东向西、从沿海向内陆”的转变。未来,还需要通过使营商环境增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创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机制、以城市群建设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互联网+区域特色经济”等措施来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万田,徐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区域经济政策创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3-57.

      [2]安树伟.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演变与格局重塑[J].人文杂志,2018,No.266(06):6-15.

      [3]李颖.新形势下绿色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18,v.34;No.131(4):40-43.

      [4]张艳琴.“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我国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研究[J].辽宁经济,2018,416(11):16-17.

      [5]林民权.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经贸实践,2018,242(24):156-157.

      [6]钟艳.基于“互联网+特色经济”的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路径探索[J].商业经济研究,2018(5):149-151.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