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传承 涵养向新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1-08  点击量:

《人生·涵养》书评:“涵养”是指滋润养育,修养之意,就修身养性方面解释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素养,语出宋朱熹《答徐子融书》之四:“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言少不更事之人,无所涵养,而骤膺拔擢,以当重任,力绵才腐,凛凛危亡而曾不知畏也。”由此可判断出,涵养并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经后世磨砺修炼而来。

《人生·涵养》这本书很好地道出了涵养的个中真义,在开篇“以信仰之光照亮奋进之路”一辑中,作者高屋建瓴地指出信仰之与涵养的巨大思想价值:信仰是涵养的前提,是人的精神实核。作者的用意在于告诉我们,要以思想引导行动,以行动践行思想。在书中作者讲到: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要以思想的自觉引领行动的自觉,最终实现由个人素养到国家、民族素养的整体提升。国民素质是现代化基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潜力。在国民素质要求中,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排在首位,是素质修炼的重中之重,如果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不过关,其他一切都不再重要。一切的涵养修炼均要保证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方能修炼有成,也方能与作者所倡导的“人生之道”相吻合,这是作者以此辑作为本书开篇的初心所在,彰显出作者笃定的政治视野和恢宏的人生格局。

但是信仰是高高在上的,难免给人一种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感觉,所以在后面的论述中,作者有意把它具化了,具化为传统美德、良好家风、职业情怀、人格魅力、人文素养、交际行为等几方面,这样就让读者获得了一种触手可及、实实在在的质感,不再感觉似有似无、空洞无物。

在“以良好家风涵养道德品行”一辑中,作者指出,家是人伦的根本,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承载着个人成长和民族、国家兴衰的重担。要想国家兴旺,先要家庭美满,而家庭美满,离不开良好家风的扶持和润泽。一方面好家风的培育和养成离不开好的个人涵养,另一方面好家风同时又为个人好涵养提供滋养的沃土,两者相辅相成,这样作者就在个人涵养和良好家风之间搭建起联系紧密的纽带。正基于此,作者主张要大力培育和弘扬良好家风,构建和谐家庭,为个人涵养积淀丰厚沃土。

实际上,无论是在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创新上,还是在良好家风的培育和弘扬上,抑或在职业情怀的坚守和书写上,作者都遵从一个重要的论述准则,那就是思想先行,以思想之脉贯穿文章始终,保证了文章从立意上的完整统一;在格式上,作者采用总—分—总或分—总的形式进行剖析论证,逐一将论点中的“道”和“理”深入浅出“挖掘”出来,让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解心中疑惑。

为了避免陷于空洞的说教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作者没有单纯说教,而是极力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找寻理论依托,汲取其中的营养精华,借助儒家、道家、墨家主流价值观论证说理,这样就夯实了论述的根基,使论点站得住脚,经得起考验。同时在标题设置上,作者力图通过简洁的标题阐述丰富的内涵,所以本书的大多数标题都很简短,但意蕴丰厚,如“内不欺己,外不欺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先专注,后专业”“工作是一种修行”等等。

时下,社会发展迅猛,经济成为主流,人们的物质欲求不断被刺激,持续膨胀,急功近利现象频现,人的内心失去了以往的平静,变得浮躁难耐。此时奉上本书,或许可以帮助诸君抚平一下纷乱的心境,坚定初心,回归本真;抛去负担,重新出发!


附:

《人生·涵养》前言

涵养有三层含义,一层指掌控情绪的能力;二层指道德修养;三层指滋润养育、培养。这里三层含义均有。对个人而言,涵养是一种发之于内、显之于外的人文素养,体现了一个人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态度。涵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辛辛苦苦潜心学习修炼出来的,是一种自我超脱的心灵和精神磨练。

有涵养的人有信仰,有爱心,有情操,心地善良,胸襟宽广,待人真诚,有责任感,宽容,常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成熟稳重,做事执着,风趣幽默,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注重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而忽略物质享受,为信念和理想甘于寂寞,勇于牺牲。

我国先人非常重视涵养的修炼。从出生伊始,涵养教育就开始了,仁爱、孝悌、明礼、救难济贫、尊师重道、忠君爱国、齐家治国等品行教育就潜移默化融入平时的言传身教中。

在这方面,儒家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总结并提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给人们的涵养修炼指明了方向和实现的途径,它不但告诉人们“夫孝,德之本也”,还告诉人们“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不但倡导“仁之实,是事亲也;义之实,从兄是也”,还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依然对人们完善自身修养有着莫大的意义。

这样就从狭隘、单纯的家庭之爱上升到社会之爱这个更高层面了,一个人的内在心性由此得到涵养,变得更加浑厚,人生境界也由此达致完满。

正如人的身体不能缺少各种营养,缺少营养,身体就会发生毛病,就是不健康的,同样,人的心灵也是如此。身体的营养,重在外在的给予,而心灵的涵养,则重在内在的积淀,需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每个人都是塑造自己的工程师,有些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会发生;有些人不论喜欢不喜欢,都要面对。人生中遇到的事和人,很多时候并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愿意也好,不喜欢也罢,该来的会来,该到的会到,无法选择,更无从逃避。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涵养好自己,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生活、感染人生。


《人生·涵养》目录

第一辑  以信仰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信仰是心灵的主观产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固执的信念。信仰通常会具化为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以及家国情怀等精神实核。由此,信仰会影响人生目标的确立、精神境界的陶冶和道德魅力的塑造。当一个人有了坚定不移的信仰,就有了无可匹敌的驱动力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伟大的牺牲精神。
一、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
二、做精神意志的主导者
三、信念是成功的内在驱动力
四、努力趋向自我实现
五、将家国情怀融入不懈奋斗中
六、以“大同意识”铸就共同梦想
七、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第二辑  以传统美德陶冶道德情操

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是广博、悠久、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美德,是承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巨大影响,得到继承和创新发展的优秀道德遗产,孕育和滋养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无与伦比的道德情操。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诚为始,信为本
三、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四、求真务实,知行合一
五、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六、责任在身,勇于担当
七、以和为贵,和衷共济
八、知礼明礼,克己守礼    
九、严于律己,驾驭自我
十、不断反省,完善自我
十一、宽以待人,容人容物
十二、谦虚为人,谦逊待人
十三、以感恩之心,行至善之事

第三辑  以良好家风涵养道德品行 

家是人伦的根本,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承载着个人成长和民族、国家兴衰的重担。《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可见家庭所系之重大。好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而好的家风也必然涵养出道德高洁的人。社会上品行高尚的人多了,民族、国家自然也就有了希望。 
一、亲情孕育仁爱
二、孝悌为本,尊老爱幼
三、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四、里仁为美,与邻为善
五、勤俭持家,治生之道
六、弘扬良好家风,构建和谐家庭

第四辑  以工匠精神书写职业情怀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一种人生格局,一种宝贵无比的情怀。“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做人、做事如果没有匠心,没有工匠精神,是断然书写不出人生的“经典”。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追求精益求精,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功课”。
一、坚守职业道德,秉持职业操守
二、工作是一种修行
三、树立职业“角色意识”
四、把敬业当成事业成功的前提
五、先专注,后专业
六、保持对工作的兴趣
七、保持初学者心态
八、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九、事不避难,勇于担责
十、将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中

第五辑  以道德之功构建人格魅力

一个人道德品格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人生境界所能达到的高度。人格有两个层级,一个是君子人格,一个是圣人人格。孔夫子对君子人格作了道德层面的限定:“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贞而不谅”“君子去仁,恶夫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由此可见,道德决定了人格魅力的层级。
一、强化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
二、道德是人格内在的支撑力
三、维护尊严,捍卫人格
四、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精神
五、构建自己的信用体系
六、建立自信,增强人格吸引力
七、培养积极心态,让自己内心强大
八、做事独立自主,遇事自我克制
九、培育并形成自我人格魅力

第六辑  以美育化人提升人文素养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有人文,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和素养。人文精神和素养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内核、基本理念、基本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的养成和修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生的境界。人生素养修炼和养成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自我认知的提高。很多时候,自我认知上去了,素养提升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一、重视学习,崇尚知识
二、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提高文学见识,增强生命丰度
四、提升艺术修养,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五、培养多元健康的审美情趣
六、孕育审美感知,接受艺术熏陶
七、把人文精神融入一言一行中
八、你的外表藏着你生活的样子
九、你的谈吐代表了你的内心
十、提升自我价值,永葆青春活力

第七辑  以理性认知规范交际行为

人不是孤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而是生活于群体中,是社会化动物,其言其行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绝对的自由一直都是不存在的。人类的文明之美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在对自身行为的理智认识和掌控上。
一、在理性思维下行事
二、时常自省,和光同尘
三、规则面前树立起敬畏之心
四、宽恕别人,带来幸福;宽恕自己,带来自由
五、带着爱去处理人际关系
六、用理智驾驭情绪
七、摒弃自私,常怀利他之心
八、要想关系好,礼仪不可少
九、保持心理健康年轻
十、用冷静化解危机

《人生·涵养》结语

用传统文化涵养我们的人生: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华文化是唯一延续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实际上,不但中华文化没有中断,反而得到了极好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可以说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光彩熠熠。这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世人的极大关注。
中华传统文化缘何能做到延续千年不损分毫,甚至还历久弥新,光彩照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的独特性有着紧密的关系。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其内在的道德根基和精神力量,它非常强大,给予了中华文化强劲的发展动力,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枝繁叶茂的沃土,使其自成体系,自带光芒,最终光耀世界。
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源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我们汲取利于我们成长的一切精神营养,润泽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在这样的精神滋养下,我们得以完善自身。若失却了它的滋养,我们的心田就会干涸,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势必难以顺利安身立命,更别说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如今,经济浪潮席卷全球,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受此影响,我们中的很多人内心变得浮躁,变得急功近利,人生迷茫,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找寻“良方”,用传统文化涵养我们的人生,以安定我们的内心,汲取力量,行而致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