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文素养 打好人生底色 人生需要涵养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1-08 点击量:
摘要:本文主要从提升人文涵养的必经途径入手,深入分析它们与人文涵养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如何通过它们打好人生底色,从而强化人文素养底蕴,最终形成人生格局与境界。
关键词:人文涵养;自我认知;人生格局
从人类文化角度看,人文素养是其根本内核以及价值取向所在。它的修炼和养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格局和境界。它受限于人的自我认知,很多时候,自我认知提高上去了,素养也就自然而然提升上去了。而素养提升上去了,人生的格局和境界也就有了。
一、感悟传统文化,丰厚人生底蕴
从广义角度看,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综合,不仅包含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等意识内容,而且还包含技术、自然科学、文字以及语言等非意识内容。传统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指的是由文明发展而来的、能够体现民族风貌与特征的文化,是民族史中各类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整体象征。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全球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其是由中华各族民族所创造的、具备显著民族特点、体现中华民族独特风貌和特色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异常丰厚的人文底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为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有着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所无法比拟的五千年文明史、发展史,包含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个方面,以人为本的人道精神。其是人文精神在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反映,在春秋战国时,例如“人性”“人伦”“人道”等饱含人文精神的词汇和赞美人的价值、倡导主体道德、追求理想人格的论述就已出现并被用来教化世人。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看作与“道、天、地”同等重要,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对其的重视。《论语・先进》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突出了人为万物之灵的主体地位。后世秉持和延续了这种人道主义理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第二个方面,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天人合一”体现了宝贵的和合精神。“和合”二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传统文化实际上指的正是和谐文化。儒家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都是对于和谐理念的赞美及追崇。“和合”不但追求人际关系、个体身心、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和谐,更加追求人和自然间的和谐,最后实现“天人合一”。对于“天人合一”,老子曾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融洽观念,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消解社会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第三个方面,崇德向善的仁爱精神。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所以为人的根本就在于人有人文,有仁爱之心,在于人讲究道德价值。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仁爱精神存在于整个传统文化中,其尤为关注人伦道德、注重群体和谐的各类学术以及理论。在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的集中反映就是“崇德向善”,恰是此类精神使得当今社会展现出善意、温情的样貌,创造了充满活力而又极其温暖的世界。
第四个方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历史上中华民族遭受了诸多磨难,但都坚强地挺了过来,之所以生生不息,并继往开来,在人文传扬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所依赖的便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这种担当和使命感让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和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经过以上学习和感悟,必定会强化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提高我们的人文见识,提升对事物的认知和把握水平,最终丰厚我们的人生底蕴。
二、接受道德润泽,承袭人文智慧
在我们国家,“道德”的概念可追溯至《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其主要是指学习只有在达到明礼的境界后才可以停止,此便是道德的最高要求。事实上,在此以前,“道”“德”就已出现于《道德经》中:“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里的“道”指自然运行和人类在世界上生存的规律;“德”指人的德性、品行。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道德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也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感悟。
道德是文化的灵魂。没有道德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从本质层面看,中华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道德文化,即道德的发源地。在中华民族极为悠久的历程中,以浓厚的文化积淀而创建起完善的道德价值机制,构建起包含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伦理的道德规范,其是传统文化极其关键的构建部分,在民族精神传承、民族凝聚力提升、完美人格塑造以及人生观树立等层面起到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层面,讲究“有德者天下归心”,孟子由此提出仁者得天下,仁者无敌。在为政方面,古人主张德政,《论语》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道德来处理国事,则会如同北极星那般处在特定的位置,而群星都聚集在它的四周。在个人伦理修身方面,儒家提出了诸多道德理念,主要包括信、仁、智、温、让、诚、孝、忠等等。
我们从小就接受了这种道德教育的熏陶和润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的教育就是道德伦理的教育,孔子以及他的弟子把道德教育作为儒家教育的核心,主张“克己”“内省”“明德”“正心”,强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孝,德之本也。”赞赏“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时刻在进行个人道德的引导和矫正。
现阶段,此类道德熏陶已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对人们产生无形的影响,有利于人们塑造完美人格、树立起准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时至今日,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事物随着岁月的侵袭日渐式微,但很多道德的理念依然有着很现实的意义,依然对我们的生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在淬炼和提升我们的人生素养,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
2019年10月,国家出台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该《纲要》的颁布和执行,对于推进当前的社会文明与道德素质程度迈上新的台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文智慧,是人文所包含的义理与哲思,是人类对于事物全面认识、分析判断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是人类适应生活必不可少的素养。人文智慧是人文中的精华,就我国来说,丰富的人文智慧大量蕴含在传统文化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理解:
1.人与自然方面。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古人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理智和超脱的智慧,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强调人要亲近自然,遵循自然的基本规律,高度注重自然资源的社会意义及生态意义,从而实现人道和天道的高度统一。《易传》便针对天与人间的关系提出了若干独到的见解,充满着哲思。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见素抱朴”;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时至今日,这些理念依然对我们有着巨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内化为我们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分子。
2.人与社会方面。人与社会方面,包括与他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方面。在这方面,古人要求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人要“修己以安身”,通过自我完善,促进人与人相互尊重,相互礼敬,相互信任,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求同存异,做事和为贵,努力做到公平、公正、诚信、友善,如此“修己安身”,必定可以实现人际和谐的目标。
3.人与自我方面。应做到自知之明,正确看待自我,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人应该对自身有清醒的认知,明察自身,同时学会如何准确对待自身,才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牢固树立起准确的人生目标、理想、信仰以及信念等,从而实现“自爱、自尊、自强、自立”。
人生是一个过程,必然有得有失,有胜有败,有顺境,亦会遭受逆境,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我们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与人相处多做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在与人为善的同时善待自己,善对名利,安心为本,豁达为上,在生活中修行,磨炼自己,提升素养,最终获得成功人生。
三、增长人文见识,壮大生命丰度
知识大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科学和技术、文学和艺术、哲学和宗教。其中,技术指的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指的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科学和技术代表了客观、规律和理性。艺术与文学体现了人类的感情以及主观感受,是人类感性的重要体现。哲学和宗教反映的是人对社会、自然以及自身的认识。
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人文知识是与社会、自然知识相应的知识种类,是人文领域特别是精神领域的经验、感悟和见解,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和核心部分,涉及广泛。人们通常将艺术与文学,乃至是社会科学,视作为人文学科,事实上,人文知识也大量存在于技术与自然科学当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知识的广博性。
人文知识在人文素质中是最基础的,也是最不可缺少的,对人文精神塑造、文化传统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承载着文字产生以来人类在生活方面,特别是精神方面的真知灼见和深切感悟,是我们立身的根本,一方面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精神支撑,使我们觉得生活有意义,活有所值。除此以外,整体性的人文知识因为对于人生真理有着更加全面的披露,所以可以启迪人们对人生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帮助我们达到更高层级的人文境界,使我们能更好、更妥善地解决人生难题。
对于人文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大大拓宽人们的视野,有利于人们作出理性判断以及明智选择,提高我们应对和处理事情的能力,提升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深度,让我们生活得更从容。
常见的取得人文知识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经由文学艺术以提高人们的学识,从而对人们的精神进行滋养,使得人们可以进入到细腻的感情世界当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第二,经由哲学刺激以提高人们感知内外环境的能力,持续加大逻辑思维的训练力度,强化对于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及把握,不断提升自身的气质和素养;第三,通过历史给人们带来理家治国的有益经验,推动人们形成准确的价值观,最后使得人们成为“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如一本书中所言:人文素质教育“广泛汲取文、史、哲、艺等丰富内容,以其知识性、启迪性、趣味性吸引人、感染人,给人以智慧和力量。”
读书是获取人文知识的一种常见且重要的途径,从中不但可以学到多种有用的知识,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思想境界,让人能更深切感悟人生,丰厚生命的底蕴,使人变得通达,正如高尔基所说:“我读的书愈多,就使我愈靠近世界,生活对于我也就变得更加光明、更有意义……”
就我国人文知识体系来说,古典文学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增长我们人文见识、塑造道德修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阅读古典文学的方式来开阔视野,增强人文见识,提升道德素养。我国古典文学优秀作品非常多,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有益身心的知识,熟读它们,用心感悟,定会感悟良多,受益匪浅。
人文知识决定了人文见识,人文知识累计多了,人文见识自然也就提高了上去。而一个人的人文见识提升了,自然就会内化为人的精神底蕴,并进而融入人的一言一行中,使人言行得体,举手投足极具魅力。对此,三毛做了这样的论述:“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知识是人们了解自然、改变自然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文知识同样也应不断发展,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诉求。同时,我们亦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人文知识获得相应的发展,人文见识得以提高,才有可能保持人类知识体系的平衡。
四、加强灵魂陶冶,塑造完美人格
在人们的讲话中时常都会听到“人格”,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其内涵。人们常常会讲“不要丧失人格”,如此也就将“人格”与“节操”“尊严”等相混淆了。此外,大多数人将“人格”简单地看作是“道德品质”。实际上,人格与道德品质是密切相关,然而其与道德品质并非完全等同的。人格属于是人的内在心理特点,其不会直接被外界捕获到,然而却往往反映在人们的各类行为当中,使得人们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面貌。
影响人格的因素有许多,如人自身的机体情况、所处的生活环境,还有所接受的教育,但无论哪一种因素的影响,都离不开道德因素的内化作用,能够说道德为人格提供内在动力,并且支撑着人格魅力。《礼记·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富贵可以惠及房屋,贤德可以惠及身心,突出了道德对人格的作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样是道德支撑人格魅力的体现。
道德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品性的问题。品性之本在于修身,修身涵盖的范围很广,既可以是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也可以是道德品性的提升,还可以是自我性格方面的完善,但是,无论哪一种,道德始终是修身的核心,只有将德“修”好了,其他修炼才有意义和价值。古人是非常重视道德修身的。儒家提倡的“义、仁、智、礼、信”是互相联系、互动依赖、互为支撑的,是传统道德思想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孔子曾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要求别人如何,先要自己做到,而且还要做好,这样要求别人时,别人才会心服口服,才会愿意遵照执行。这就是所谓的厚德载物,也是所谓的人格魅力。
“儒、道、墨”三家都注重修身养德,然而其强调的内容并非完全相同的。对于修身养德,道家强调的是“尊重自然、规律生活”。现代人受社会某些不良风气影响,比较浮躁和急功近利,遵循道家顺其自然,规律生活来修养身心,德润人格,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不要从表面理解道家顺其自然、规律生活的修身养德之道。道家的修身主张不是让人无所为,而是主张保持好心态,理智生活,对此,可从三方面予以理解:一是要学会适时自省。就是在遇到事情时,不要抱怨和指责他人,而应该换位思考,先找找自身问题,学会反省自己。二是学会宽容隐忍。在生活或工作中,遭遇挫折时应以一颗成熟稳重的心去对待,多理解他人,多体谅宽容,智慧化解处理一切矛盾和困难。三是学会与人为善。《道德经》第八章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意为: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竞。此警诫人们应当学会善待别人,尽可能避免与他人出现冲突。善是相互的,你善待了他人,他人自然也会善待你,帮助你。这也是人格魅力的体现。
对于修身,儒家提出了“致知、格物、正心、诚意”的具体标准。致知,指要对事物达到完善的理解,在实际行动中探明万物的规律,获得正确认知;格物,指探究万物的规律,就是说要在具体行为中增长见识;正心,指要去除浮躁,努力保持心灵上的宁静;诚意,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做到诚实意念。基于此,儒家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这些都是具备德行的表现,也是建立人格魅力的途径。
在道德评价方面,墨家始终秉持“志功合一”的准则,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贵义重利,将是否“利天下”当作度量品行、善恶的主要标准。
整体而言,不管是儒家、道家,又或是墨家,都提倡要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与人为善,智慧处事,讲究诚信,勇于实践,富有担当,努力探求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最终实现人生远大抱负。
一个人的魅力在于其人格魅力,要想拥有一个健康且值得人赞许的人格,修身养德是必不可少的历程。可以说,没有自动自发地修身养德,也就不会形成好的人格。随着修身养德的不断升级,人格魅力也势必不断强大,也会愈来愈焕发光彩。换一句话说,对我们个人而言,重视修身,加强德育,就是在净化、提升自己的灵魂,就是在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魅力。
结语
传统文化会给予我们最大的帮助,成为我们汲取多种营养的资源库,对此,我们一提升人生素养,打好人生底色,是我们走好人生之路的基础,也是我们人生成功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传方面要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阅读更多的经典著作,从中吸收更多的养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和感悟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提高自身的人文见识和人文素养,最终提升我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丰厚我们的人生底蕴,助力我们人生之路走得更顺畅。(作者:唐坚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