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探析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20  点击量: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政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新型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顶层制度设计,同样还是国家治理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引领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化,并着重突出了“治理”效能。基于此,本文从时代内涵、最新成果、显著优势及守正创新等方面来剖析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新时代力作——新型政党制度。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治理”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新型政党制度的时代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社会制度形态角度来看,新型政党制度的关键是“领导”“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合作,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新型政党制度重视发扬“协商、议事”的传统。二是从政党合作角度来看,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协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主要组织模式及政治形式,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为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团结奋斗,通过最大“公约数”构建最大“同心圆”,中国共产党就是该“同心圆”的圆心。三是从治国理政角度来看,民主协商反映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体以及无党派人士间的相互监督与政治协商,其根本目标在于让各方诉求得以表达,尽可能地凝聚各方共识。四是从民主表达方式角度来看,《宪法修正案》(1993)的第四条添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均承担着保护宪法尊严、确保宪法“落地”的重任。人民政协应全面发挥专门协商组织及民主协商关键途径的重要功能,避免民主协商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新时代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型政党制度是时代发展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核心内涵

       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内涵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纵览新中国发展的70多年历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包含各民主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界人士以及各阶层等在内的全国群众做出的重要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辛亥革命以来,为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曾尝试建立各式各样的政治体制,然而最后都走向失败。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过程中,全国民众及各民主党派意识到唯有中国共产党才可以挽救中国。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回应,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新政权。

       (二)基本要求 

       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多党合作,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长时间的合作过程中累积的重要历史经验。在多党合作中应严守“十六字”方针,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为民族文化当中的“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以及“多元和合”等理念,践行于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发展的环节。在新型政党制度中,所有团体与党派均代表着自身所联系的民众,多党合作是尽可能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型政党制度正是通过多党合作这种具备强大包容性、代表性及政治整合能力的方式,团结全国人民,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基本特征

       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坚持政治协商,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形式。在政治协商模式下,对于关乎国计、民生方面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可直接与无党派人士、民主党派开展协商,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体系汇集各方的建议与意见,促进决策的民主化。除此以外,无党派人士与民主党派还可通过各类渠道广泛采集各个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以履行好参政议政、政治协商以及民主监督等各项职能,确保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合理性,进而实现本身的政治价值和使命。政治协商采用“有事好商量,众人事情众人商量”的方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共识和力量。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

       (一) 更高的凝聚力

       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可以“广泛、真实、长期”地代表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防止传统政党制度代表个别集团、少数人利益的问题。基于此,新型政党制度可以将广大民众有效团结起来,密切联系无党派人士与各民主党派,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新型政党制度不仅提出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样还提倡要积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主要包含民主监督、政治协商以及参政议政等。从根本上实现“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有事会商量”,在政党协商这个制度途径及民主模式的支持下,共同完成好中国的各项事情。大量实践表明,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更高的凝聚力。比如:在新冠肺炎战“疫”中,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坚决执行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设置专门的工作小组、发出通告,强调所有人员都应将行动与思想集中到党和国家所做的决策部署上来,全面发挥出智力优势、人才优势等,安排6万多位民主党派医务工作者前往战“疫”前线,围绕疫情防控常态化、企业复工复产等重要问题开展调研、建言献策,并且号召大家捐物、捐款,为全国战“疫”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二)更好的执行力

       新型政党制度在规范化、制度化的部署下,汇集各方面的建议与意见、促进国家重大决策的民主化与合理化,具备较为显著的效率优势。当前,在部分国家内有着较为严重的多党恶性竞争问题,解决问题拖拖拉拉,决策效率偏低。很多国家的主流政党支持率大幅降低,政党力量过于分化,国家政局异常繁杂、动荡不安,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很不稳定。与其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效防止了受地区利益、党派利益以及阶层利益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社会撕裂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国家的各项事务,实现了民主和集中的高度统一,具备更强的活力,切实做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妥善处理好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多党合作,进入新时代,多党合作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实践表明,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更好的凝聚力。例如: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共计派出了25.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总共选派290余万名县级以上党政部门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到“软弱、涣散、贫困”村担任驻村干部或者第一书记,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提供“领路人”。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同时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三) 更强的廉洁保障

       新型政党制度始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科学防止了一党缺少监督的问题,为构建廉洁型政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外部监督和党内监督相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提出:“各级党组织应当支持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完善知情、沟通、反馈、落实等机制。”新型政党制度具备极强的民主监督效用,为确保权力的廉洁运行奠定了扎实的制度基础。比如:中共湖南省委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功能,在2012年到2014年的3年间组织各民主党派开展以“同心系湘江,共护母亲河”为主题的专项监督活动;自2016年开始民进湖南省委帮助民进中央对口湖南、其他的民主党派湖南省委对口支援各市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7年,湖南省还安排无党派人士及各民主党派对洞庭湖和湘江的保护及治理工作进行民主监督。截至目前,湖南大约有6000名党外人士在政府相关单位及司法部门任职。

       四、凝聚中国智慧,推进新型政党制度的守正创新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现代化国家制度构建角度来看,政党是现代化国家构建的核心主体,其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国家的制度化及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题中之意,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管是中国共产党与无党派人士、各民主党派间开展的政治协商,又或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中与无党派人士、各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各界间开展的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始终处在核心领导地位。这一领导地位是通过艰苦奋斗逐步形成的: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在多党合作过程中,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义务与权限范畴内的组织独立、政治自由以及法律地位平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人民与历史的选择,也是无党派人士与各民主党派自愿做出的选择。大量实践表明,唯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可保证多党合作事业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推进新型政党制度的守正创新。

      (二)不断加强对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研究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被赋予了更多全新的内容,亟待进行理论创新,以更好地指导新型政党制度的全国实践。新时代要推进新型政党制度的守正创新,就要不断加强对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研究。

       首先,更深层次地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来源,梳理、归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发展、变迁的历程及基本规律,新型政党制度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针对政党文化开展全方位的研究,积极培育新型政党制度文化,深度分析新型政党制度中“新”的具体含义,不断摸索、实践强化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渠道等等。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以达到理论方面的足够“清醒”,通过理论创新促进实践创新,为提高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其次,建立健全政党理论机制,打牢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强大的理论自信不但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逻辑缜密、系统完备的理论机制。进入新时代,要在回答好“建设何种形式政党制度”问题的前提下继续回答好“如何高质量地建设此政党制度”的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主体,都需要不断加大理论研究力度,不但应完成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理论分析工作,还应完成好新型政党制度功能运作理论分析工作,从机制建立层面整体性阐述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系统化架构,最后通过健全的理论机制推动中国多党合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建设 

       第一,加大对各民主党派成员理想信念教育力度。可以安排所有成员全面学习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组织“不忘初心,携手前进”专项教育活动等,以持续坚定政治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以及情感认同等。号召各民主党派的所有成员积极投身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第二,积极改革组织发展体系,强化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现阶段,各民主党派面临着组织发展的难题及困境,所以需重视“外造形象、内强素质”。对于刚进入的新成员应做到“知人善任”,搭建能够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励其参加各类党务活动。通过代表性人物的案例进行宣传,大幅度提高民主党派的社会美誉度、知晓度及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到民主党派中。进一步强化与各级统战部门间的联系,“巧借外力”推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发展。

       第三,打造综合素质较高的基层思政工作团队。有意识性、计划性地培育若干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强、热心民主党派工作、作风踏实、熟练掌握现代化科技工具的党员干部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激励其分析、归纳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特征及基本规律,积极开创基层组织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其形成及不断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助于在全球政党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凝聚全国群众的力量争取早日实现伟大中国梦。新时代环境下,可通过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加深对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建设等渠道,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守正创新。作者/唐坚             参考文献:

     [1]翟桂萍,罗嗣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意蕴[J].理论与改革,2020(01):120-128.

      [2]杨琳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六重逻辑[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4):27-33.

      [3]陈爱蓓.准确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丰富内涵[N].新华日报,2018-07-19.

      [4]殷啸虎.新型政党制度法治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00(005):29-35.

      [5]崔建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蕴含的中国逻辑论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8.

      [6]孙存良.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制度逻辑[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13(01):19-22.

       [7]邓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逻辑、动力与方位[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21-26.

       [8]杜俊奇,张献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创制[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2(003):5-12.

     [9]张献生.“五一口号”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奠基[J].党史文苑,2018,000(006):63-64.

      [10]晓云.“新型政党制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J].中州学刊,2018,263(11):179.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