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7  点击量:

唐坚/文
      十九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写入到《党章》中,这一举措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正式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时代、新环境、新形势下,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指导准则、根本遵循,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引言

      自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各类经济行业快速发展、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应当何去何从,成为当代人们必须深入研究、系统回答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结合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两个不同层面的重要优势,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极其宝贵的财富。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仅充分利用了社会主义进行宏观调控的优越性,还全面发挥了市场经济促进经济竞争增长的优势。新时代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发挥两个方面的优势,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更加好地调节市场的有效诉求与广大民众的现实诉求相匹配、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保持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间的密切交流联系,是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新经济思想的提出,明确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及主要渠道,回答了如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相关问题,从而形成市场与政府间全新的经济关系。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概述

      该经济思想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始终坚持党对于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以确保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始终不偏不倚。在中国这个繁杂、庞大的经济体当中,经济发展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受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进行宏观调控、集中统筹。新时代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将会面对更加多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增强党的统一、集中领导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都显得更为重要。

      第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需做到一切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根本上维护好人民的合法利益,从而形成依靠人民来发展、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最后的由广大人民来共同分享的良好经济发展成果。新经济思想中所包含的共享观念,从本质来看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理论。
      第三,始终坚持适应、掌握、引导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通过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使经济服务国家发展的大局。在新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发展模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增长速率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结构由“以增量、扩能为主”向“做优增量、调节存量共存”转变,发展动力由“主要依托低成本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等有关要素的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第四,始终坚持市场在分配资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的职能职责,尽可能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类制度矛盾。改革让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社会经济正稳步提高。因此,应当以打破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僵化机制体制为主,进一步深化改革,使改革效果落地生根,形成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加速发展全球竞争的新优势。
      第五,始终坚持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强宏观调控,将深化供给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出现了巨大变化,对于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有着全面诉求。宏观调控不但可以调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还能够在新经济思想引导下对于宏观经济发展做出指引。
      第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落实新经济发展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看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当是直接面对矛盾,在化解矛盾的同时促进事物的不断修正、发展。对于那些耦合性比较强、涉及面比较广的深层次矛盾,我国提出了加速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调节经济结构等理念进行应对。
      第七,始终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式与策略,在稳定中寻求发展,维持战略定力、坚守底线思维。新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智慧与实践的结晶,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下行的巨大挑战下,中国经济增长既没有任由其“自然下滑”,也没有“以跳求进”,而是通过多措并举推动经济“稳中求进”。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表现,正是对“始终坚持准确的工作方式与策略”的最好诠释。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后,中国经济“健康、迅速、持续”发展,已经创造并且还将持续创造出更加大的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上的奇迹。然而,尽管一切都显得顺风顺水,但国际舆论中仍有嘲讽中国经济发展的声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中国经济的增长速率正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度,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利的声音愈来愈大、阻力也越来越多,“中等收入陷阱论”、“金融地产崩盘论”、“人口红利消失论”、“制造业竞争力丧失论”等论调频频出现,企图阻扰我国经济的腾飞。虽然这些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经常搅扰,但在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面前往往不攻自破。
      在现代社会中,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与市场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就像是古老而神秘的“法术”,“变戏法”似的促进着技术革新、经济发展;另外,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还与政府对市场的规范及宏观调控措施紧密相关,若不加调控,市场就会如同“锡封”被撕开的“撒旦”那般肆意妄为,这种混乱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目前,如何精准找到市场和政府间的平衡点,是对于人类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因此,“市场——政府”关系自然也成为经济理论派系、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研究讨论的重要问题。适合自己的才能够称得上是最好的,实际上,不同的国家又或是某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市场——政府”关系都是不可生搬硬套的。
      当前,世界上没有市场经济的“样板”与“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遵守市场经济普遍性的基础上,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前国际经济并不稳定的大环境下属于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加速其体制的完善将促进中国经济稳定、有序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出政府“看得见的手”的效用、能够有力推行“积极、有为”的调控政策。当前,全球各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有着较大区别,其宏观调控的形式、手段、力度等都有着千差万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宏观调控的力度足够大、形式更为丰富,不仅可以确保宏观经济的平稳性,从长期发展目标着手优化经济结构,还能在微观上全面释放经济细胞与经济组织的生机活力,将市场经济的“效率”准则与社会主义的“公正、公平”准则相互融合统一起来。第一,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体制,重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确保经济能够更加高效地发展。第二,中央政府应适时出台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计划、“五年规划”等,使国家经济发展具备较强的预见性以及前瞻性,从而做到“事先筹划、有备无患”。第三,国家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以及长期利益着手,相对自主地实施宏观调控,减少受到各阶层、阶级利益的影响,更加不会被某个利益集团所“绑架”与“俘获”,因而能够产生宏观调控的整体性与自主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备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重要优势。在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修订出台各种政策制度,不断趋于完善。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旧在优化:十八大提出了经济体制变革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经济体制变革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应当发挥出“决定性作用”、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出政府自身所具备的调控作用。自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充分体现出其蕴涵的巨大能量。
      其一,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应当发挥出“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运转来对资源进行分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而所谓“市场经济”,从其本质来看便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现阶段,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要素市场相对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所以在政府层面需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推动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等相关要素市场的发展,促使经济发展中的各要素更为顺畅、自由的流通,进而有效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其二,政府应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调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及发展与“有效政府”、“有为政府”的作用发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政府部门应主动作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政商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应当与民营企业构建起“清”、“亲”全新的政商关系。“清”指的是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老板间应保持“纯洁、清白、廉洁”的交往关系,不得以手中的权利谋取个人的私利,不得出现以公济私,更加不能搞权钱交易;“亲”指的是领导干部应当以“真诚、亲切”的态度与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对于非公有制公司企业的老板和员工应“多谈心、多关心”。政府部门应肩负起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责任,深化行政体制变革,加速转变政府职能,下放或合并部分行政审批权。以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保障服务,同时加强政府机构的市场监管力度,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监管。
      根据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各国所选用的市场经济形式,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在全球经济坐标当中所处的位置来决定的。对于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当前最好的选择,应当按照经济发展的具体水平及其所处的时期,动态处理平衡好市场和政府间的关系,构建起水平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高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4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 建立健全产权制度
      新时代背景下,强化产权保护应当成为建立健全产权制度的重中之重。应严格遵守“以公平为中心”的基本准则,严格根据相关法律维护好各类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及根本利益,尤其要维护好各类所有制经济自然人与组织的财产权。与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一样,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也是不可侵犯的,因此,应强化对于各种产权的司法维护,依法严厉查办惩罚各式各样的侵权行为。唯有如此,才可以使各类所有制经济在相对平等的市场环境下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公平地参加竞争。当前,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显得更加重要,不但要拉紧法律红线,还需制定相关制度进行有效激励。此外,还要全面落实以提高知识价值为主体的分配机制,摸索、尝试采取给科研工作者股权、分红、期权等激励形式,进而发挥出知识产权对于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比如:2019年9月,海南省出台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应加大对于各类所有制经济产权的保护力度,以混合所有制变革为重要抓手,完善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产权监管及保护机制,从而实现国有企业的治理现代化、股权多样化。同时,国有企业的资产及产权出让需要在海南省产权交易所等相关合法机构内实施交易,做到“公开、规范、透明”,避免因政府内部人员随意操纵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4.2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中国应当转变以往那种“低效、粗放、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更新理念、利用新动能、改善经济结构。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应当始终秉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准则,推动供给侧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效率改革、质量改革、动力改革”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各环节各要素的生产效率,确保资源分配更为科学合理。首先,需更深层次地解放、发展生产力,积极化解生产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生产的活力效率,坚持“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补短板、降成本”的基本路线方针不动摇,对存量资源进行合理调整,拓宽优质增量的供给范围,尽可能减少“无效、低端”的供给,以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化平衡。其次,应积极发展实体经济,将提高供给的质量作为主要突破点,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性,还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造性。再次,应积极发展制造业,刺激强化各个行业的制造能力,尤其要高度关注高精尖行业的融合发展,通过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增强我国的产业化水平,打造一系列国际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使我国的制造业逐渐进入到国际生产链中的高端区。最后,应提升人群的中高端消费能力,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环保型”的现代化经济产业,着力挖掘先发优势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长久性的需求动力。例如,自2018年以来,哈尔滨市积极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的扩展产品供给类型、改善旅游环境、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强化市场监管、推动产业结合等诸多措施要求,科学优化整合夏、冬两季的旅游资源,加速推进旅游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全力塑造“点、线、面”相融合,聚集文化、旅游、会展以及经贸等众多元素于一体的“冰城夏都”品牌,使哈尔滨市的旅游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4.3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间的关系

      在经济领域以及以经济为主体发展的交叉领域,应始终确保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妥善处理好市场和政府间的关系,坚决遵守市场经济运作的相关规律,深度转变、规范政府职能,使政府发挥的调控作用更为科学合理,进而更好的发挥出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填补市场调配的缺陷。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宏观调控,有效发挥出相关政策的引导作用,进而优化货币、财政、地区以及产业等相关经济制度的调节体制。第二,推动投融资机制变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出投资对改善供给结构的巨大作用。第三,加速构建完善现代化财政体制,建立起“财力协调、权责分明、地区平衡”的地方与中央财政关系。第四,健全促进消费的机制,强化消费对刺激经济发展的基本作用。第五,加大税收制度变革力度,完善地方税收体制机制。第六,创建“标准合理、规范公开、约束有力”的预算机制,积极实行绩效管理制度。第七,深入优化货币政策,推动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第八,改善金融监管机制,牢牢守住避免大面积金融风险发生的红线底线。

      4.4 积极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积极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我们国家在市场准入方面着力打造“公平、统一”环境的重要举措,这意味着清单以外的领域、行业以及业务等市场主体,能够依法自主决定是否进入市场,相关单位以及地方政府机构不得再制定针对市场准入的任何审批流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非禁即入”。

      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有助于政府部门强化经济发展的事中、事后监管。积极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需要政府部门将监管的关口向后转移,将更加多的监管资源运用于强化对市场主体运营、投资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如此,各级政府部门就能够进一步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水平与能力,通过全环节、动态化的风险监管,管理好是市场调配的各个环节,进而建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
      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还有助于推动其他有关领域的变革、创新。积极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能够更好的划定政府调控作用的职责界线,加强政府部门在政策、规划、标准以及战略等谋划和执行层面的干预功能。此外,还能深层次地促进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有关的投资机制、审批制度、社会信用机制、监管体系以及激励惩戒制度等的变革、创新,进一步健全与市场准入制度有关的政策法规,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比如,《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已于2019年9月完成修订工作,目前正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报批。《清单(2019年版)》在维持现有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更深层次的优化了清单架构、缩减了管理措施、减短了清单长度。《清单(2019年版)》的修订吸收采纳了社会各界的诸多意见,总共有58个中央机构、31个省市参与其中,有30多个全国性主要行业协会及相关专业人士提出建议、意见。

      4.5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加速创建“开放、统一、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营造起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则需突破各类隐性阻碍以及潜在的歧视束缚,通过政府调控将有碍于公平竞争与市场统一的各类做法及政策改善消除,通过加速要素价格市场化变革的步伐,促使各项要素优化分配及科学流动。在此过程中,应积极改革商事制度,健全有关监管机制与法律规定,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创建起“开放、诚信、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以此为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因此,应当加强政府机关的服务意识与水平,打破市场垄断,下力气实现机会、权利以及规则等各个方面的平等,激发、培养企业家精神,构建起“清、亲”型的政商关系,大幅度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与运营成本,不断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从而提高国家经济发展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反馈力度,全面释放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及创造力。

5  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中国成功地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创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国确定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并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制度。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2035年、2050年的发展目标都需依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够实现。因此,在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态势较好的背景下,更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多措并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保民,李泓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J].改革与战略,2018(3):6-10.

      [2]沈文玮,杨仁忠.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与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18,2920(72):15-17.

      [3]谢鲁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J].理论视野,2018(1):19-21.

      [4]张振,吴欣静.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中国经贸导刊,2019,920(01):33-36.

      [5]逄锦聚.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9(6):20-29.

      [6]公丕明,公丕宏.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几点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18,No.303(06):32-34.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