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6 点击量:
唐坚/文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都具有重要作用。
六年多来,我国各自贸试验区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勇于突破,形成了一大批改革创新成果, 充分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建立并完善了自贸试验区“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运行较为成熟且风险可控;形成了一大批重要改革创新成果并复制推广到全国,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新经验、探索了新路径;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成为吸引外资和产业集聚的高地;对标国际高标准,以开放促改革,不断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水平,大幅改善了营商环境,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今年,我国又新设 6 个自贸试验区,国务院印发 6 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这一重大举措推动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一是更加突出发挥压力测试作用。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自贸试验区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从 2013 年的 190 条,大幅缩减至 2019 年的 37 条,市场开放水平大幅提升。但仍需看到,自贸试验区肩负的压力测试和风险测试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今后一段时期,可考虑进一步压缩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尤其是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加大扩大开放的压力测试力度,同时全面清理取消未纳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等,避免“大门开了,小门不开”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等领域, 开展先行先试试点,为参与高水平、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谈判做好准备。
二是更加突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自贸试验区不是政策洼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自贸试验区建设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制度创新的针对性,确保务实管用。比如, 有些自贸试验区的保税维修业务较多,可考虑围绕推动保税维修更加便利开展制度创新。与此同时,要以满足市场主体的关键需求推动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并且实现风险可控。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加大对自贸试验区减税降费力度,不断降低企业在自贸试验区的运营成本。
三是更加突出改革创新的系统性、集成性和联动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走向深入,今后一段时期,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重点将集中在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等方面。推动这些领域的改革创新,不仅需要多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也需要加大对自贸试验区的赋权力度,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
四是更加突出推动服务国家战略与差别化探索相结合。全国各自贸试验区的经济发展基础、市场主体活跃程度、区位条件等都不同,因此,既要积极推动各自贸试验区在服务国家战略时完成好试点任务,又要鼓励各自贸试验区结合本地优势和特色,努力开展差别化探索,因地制宜, 积极支持各自贸试验区走出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可考虑如何加强上海国际经济、贸易、航运、金融和科创中心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可考虑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天津自贸试验区可考虑如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
五是更加突出全国各自贸试验区的分工协作效果。截至目前,全国已设立了 18 个自贸试验区,形成覆盖全国东西南北中、沿边地区的全方位布局。各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发展各有所长,呈现差异性。今后,各自贸试验区既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又要加强协作,互学互鉴,合力打造自贸试验区网络,充分释放自贸试验区的平台窗口、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比如,在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好联盟作用,经常性开展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进一步加强自贸试验区在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合作,鼓励探索建立东部沿海地区的自贸试验区与中西部地区自贸试验区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上海、广东等自贸试验区的创新优势,带动中西部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