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显优势 创新强中国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7  点击量:

唐坚/文

      摘要:2019年10月31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表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答,这是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实,所作出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宣示。其中,会议概括的13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正是我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根本基石。习总书记曾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由此可见,在稳固制度优势基础上,愈是在改革的深水期攻坚期,愈需要创新精神,用制度创新促进“中国之治”,以创新为驱动引擎推动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

      关键词:制度优势;创新;“中国之治”

1 引言

      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早,你早我优。上到国家下到个人,要想进步和发展,都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而创新就是这种精神最好的阐述。《现代汉语词典》对“创新”这个词语的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其内涵就是通过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的转变,促进决策的创造性落实,通过讲述别人未讲过的思想,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设计创造出一种与原来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新生事物,从而实现发展的升级换代。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当今世界就是创新发展的舞台,哪里有创新,哪里就能获得发展。因此,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很强开拓性的事业,当前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否则就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在这场改革攻坚战中,所面临的往往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问题,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果断的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将制度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抓手,逐个解决影响“中国之治”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我们的13个的制度优势,为实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提供强大的动力和长效体制机制保证。


2 制度创新与“中国之治”的科学内涵

      2.1 制度创新的科学内涵


      制度创新是一切创新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健全的制度创新体系,才可以确保管理创新与技术革新的高效运行。如果不对滞后的、传统的制度实施改革创新,则会对发展、创新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由此可见,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政治、社会、管理以及经济等相关制度的改革,是影响人们行为及互相关系等规则的转变,是影响组织与其外界环境互相关系的改变,有利于激发广大民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因创新而产生的知识及社会资源能够获得科学的分配,推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2.2 “中国之治”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语境下,“中国之治”能够形象地归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显著优势,主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事、生态以及军事等诸多层面,刻画了“中国之治”蓝图。然而,这13个方面并非短时间内获得的成果,而是我党带领广大群众通过长时间艰苦奋斗所创造出的丰硕成果。从新中国刚建立时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直至当今的奋进新时代,我国的国家治理能力稳步提升,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在此历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并在此激励下不断推进“中国之治”。“四个自信”不仅源自“中国之治”所取得的成功,同样还是对“中国之治”的全面概括。事实上,“中国之治”的科学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1)从理论自信角度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正处于“复兴梦”实现的道路上,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以“思想之治”引领“中国之治”;(2)从道路自信角度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中国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政党之治”引领“中国之治”;(3)从文化自信角度来看,近几年内,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迅速加强,作为传统文明型国家的中国已基本完成了现代化转型的任务,以“文明之治”引领“中国之治”;(4)从制度自信角度来看,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稳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从根本上确保人民当家做主,以“人民之治”引领“中国之治”。

3 “中国之治”的最大制度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论断,融入到“八个明确”当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40余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特点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同样也是“中国之治”的最大制度优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所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机制与全面领导制度是党与国家的核心领导机制。为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应全面发挥出党的强大领导力,这是“中国之治”的核心所在。《决定》不但表明党的领导在“中国之治”中处在关键领导位置,还注重优化“统揽全局、调节各方”的党的领导机制,并且明确提出以下6点要求:第一,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体系;第二,建立健全坚定保持党中央权威,以及集中统一领导的各类制度;第三,不断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第四,进一步优化“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类制度;第五,改善加强党的领导水平及执政能力的各项制度;第六,不断优化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以上要求,不仅是组成党的领导制度机制的基础性元素,同样还是促进制度优势转变成治理效能的核心动力。所以,为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制定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三步走”方针,应当主动建立、不断创新党的领导制度机制,唯有始终坚持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发挥出党的强大领导力,才可以从根本上加强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及协同性,从而进一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稳步推进实现“中国之治”。

4  制度显优势,创新强中国

      4.1 要进一步夯实制度基石


      回望我国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拥有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总人口接近占全球人民总数的四分之一,所有人笃力笃奔、守正逐梦,正奋力实现民族独立自强的光辉成就,谱写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篇章。然而,不论这段史诗怎样变幻,不管时局怎样跌宕起伏,我国始终坚持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康庄大道。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几十年艰辛探索,奋斗接力,最终形成了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而制度则是最重要的根本保障。这是付出巨大代价形成和发展出来的,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财富和珍贵成果。所以,搞好“中国之治”,把控制度机制的建设尤其重要,不论创新发展怎么变怎么改,对于负责全面、管理大局的制度机制来说,“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必须要不断加强坚持和巩固。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而能否夯实制度根基则关键看各级领导干部的决心和行动。导向正确,落实自然有力,因此,领导干部要带头看齐追随,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摒弃一切危害制度根基的错误观念和危险意识,真正带头维护制度根基,做听党指挥、拥护党的领导、维护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模范带头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固然会遇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但都必须要认识到以制度为基本框架,运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增强对政治大局的敏感性,更加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新论点,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制度相适应相一致,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感召单位,通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上率下,组织统筹,从而做到人人看齐追随,带领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有利于夯实制度基石的良好局面,促进稳固发展。

      4.2 要进一步加大实践力度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主要的就是实事求是、立足实践。制度创新,敢为人先,意味着抓创新就要“敢”字当头。众所周知,创新是高风险的实践活动,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相互依存,曾有权威数据表明,科研产品开发的成功率也只有20-30%:爱迪生经历数千次的失败才找到合适的电灯灯芯材料;富兰克林为引来闪电中的电流,不惜以生命代价作试验才最终成功……由此可见,创新要取得成功就需付出高昂的代价。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算机遇与风险并存,我们也要做到最好,坚持创新之路走到底,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第一个敢吃西红柿的人。著名的“鲶鱼效应”就可以说明坚持创新的重要性:当一艘渔船外出打鱼,满载而归时,渔夫发现许多舱里的鱼都闷死了,独有一个舱的鱼活蹦乱跳。原来其间有几条不安分的鲶鱼在不停地窜动,搅得满舱的鱼都跟着上下腾跃,从而带来了空气和活力,也带来了生机。因此,勇于创新的实践者,就是这个时代发展所需的“鲶鱼”,正是因为他们敢于实践,搅动时局,才能促进整体更好的发展。

      倘若不敢创新,害怕失败和挫折,固步自封吃老本,行动上自然会保守,而保守也必将导致失败。“不日新者必日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不创新不实践只会遭遇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因此,要激发全民队伍的实践动力,以开放的视野汇聚人才,鼓励他们在创新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舞台,让他们的才能和抱负得以施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实践勇气和恒心有用武之地。而这就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鼓励制度机制,给创新实践活动以必要保障,如场地、物资、人力、资金等,并且根据事业发展变化,逐步改进和加大投入,实实在在的吸引鼓励实践者投入到创新事业中来。此外,还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实践精神,激发实践创新者的勇气,引导实践者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工作实际,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使创新实践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从而进一步激发出人民蕴含的巨大创新潜能,为“中国之治”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4.3 要进一步提升效能水平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制度创新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必须需确保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围绕这个总目标提出了336项重点改革任务。经过5年多的努力,我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成效显著,重点改革任务均已经得到落实或者在进一步落实中。创新绝不是赶时髦和“一窝蜂”,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创新不能变为出名挂号、宣传效应上,决不能小进则满、小进则安,而应该想方设法追求效率、提升效能。发展等不得,更慢不得,因此,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就是要始终坚持理论实践高效转化,紧抓“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制高点,紧盯“创新发展”这个原动力,追求效率抓突破,瞄准效能抓提升,把效能扩大到整体发展层面来衡量来追求,既要速度,也要质量,不能满足局限于一个人一方面一件事,要追求整体的效能把控。

      我们必须时时处处保持提高创新效能的意识,强化效率观念,各级领导干部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如企业界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通过管理方式上的创新,解放出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健全科学可行、具体实用的效能评估工作制度,真正实施绩效考核、高低分明的工作激励讲评机制。将制度创新效能高低的情况纳入发展分工责任制,并定期组织严格的考核评估。相信只要做到这一点,制度创新的发展效能就会提升,发展质效就会进一步扩大,“中国之治”的蛋糕也将越做越大,中国发展带来的红利也会越来越多。

      4.4 要进一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第一,始终坚持制度自信。制度优势是我国最关键的优势,而制度竞争也是不同国家间的根本性竞争。因此,要始终坚持制度自信,确保实现“道路不偏离、方向不改变、力度不减小”,进一步加强不断深化改革的“勇气、谋略及担当”,为制度创新加力打气,为“中国之治”增添活力。另外,始终坚持制度自信,还需强化对制度的理论剖析及教育、宣传,在现实和历史的比较、国内和国际的对比、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分析“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制度成因。未来,还需要将制度自信的教育落实到整个国民教育中,从而创建起中国制度建设理论的学术机制、学科机制和话语体系,不折不扣地讲好中国的制度故事,不断加强感召力、说服力,指引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人员全面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优势。

      第二,不断加强制度的执行能力。制度的核心在于执行,制度执行落实的越充分,国家治理的成效也就越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获得高质量发展。从某种意义来说,制度优势更加好地转变成治理效能的过程,其实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人作为制度的主体始终参与整个过程。其中,干部、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需充分发挥自身表率的作用,作为“中国之治”的具体执行者,应当带头强化制度理念,以制度为基础推动各类事业的稳定发展,从而促进全社会严格遵守制度、积极落实制度。另外,还应根据“本领高强、政治过硬”的基本需求,逐渐增强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在理解、掌握层面,应避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在贯彻、落实层面,应避免“急功近利、形式主义”,全面发挥出制度约束行为、引领方向、保持稳定、加强效率以及预防化解风险的积极作用。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监管体系,将制度执行与监管落实到部门治理、地区治理、基层治理、行业治理以及企业治理等方方面面。

      第三,合理运用科技支撑。当前,大数据、5G、区块链、物联网、量子信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日益加快,促使广大群众的生活模式、生产模式及思维模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国家治理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因此,应当始终坚持以“后发”来应对“先发”,进一步加强对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适应力、驾驭力、把控力”,“跟上、用好、管住”现代科技,从而推动互联网成为“中国之治”的“最大增量”。在合理运用科技支撑的过程中,应始终秉持以“智治”推进“善治”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大数据以辅助合理决策及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加速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数字政府的建设进程,积极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政府决策合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创建一体化、全流程的在线服务平台,以实现“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的目标。

5  结论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这个总体目标,无疑是一场需要克服各种矛盾问题、突破发展屏障的改革硬仗。习主席指出,创新是形势所迫。因此,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唯有如此,“中国之治”才会不断完善,才会更能、更行、更好。我们要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场时代大考的考卷上交出无愧人民、无愧时代、无愧历史的满意答卷!


      参考文献:

      [1]邹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04):51-57.

      [2]彭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9):38-41.  

      [3]王义桅,张鹏飞.论“中国之治”的内涵、特点及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7-15.

      [4]虞爱华.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把握“五个关键”[N].学习时报,2019-11-25.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