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为基点,推动实现“科技强国梦”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6 点击量:
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发展成绩显著,已经从改革初期科技领域的相对滞后,到逐渐发展成多项科技成果领跑世界的“科技大国”。当前,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新时代,对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强国”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2016年5月,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三步走”方针,并且制定了到2050年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加速中国的“科技强国”进程。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以制度创新为基础,推动实现“科技强国梦”的发展建设。
关键词:制度创新;社会发展;科技强国
1 引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创新的地位在党与国家各项事业中逐渐提高,这说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处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根本需求,同样还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成果。从1956的“向科学进军”到1988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1995年的“科教兴国”到2017年的“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发展的重大转折节点上,党和国家都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抓手进行相关的决策制定、部署。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政府将科技创新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开了中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强国”的大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科技创新将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以改革引领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严格遵守问题导向与战略导向的基本原则,踏上“科技强国”的新征途。例如:进一步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加大对主要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强化基础性研究工作、加速打造高素质科技人才团队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等。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这就代表着中国已经走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强国”新征途。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层面入手,明确提出应将创新视作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战略保障,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不断加快“科技强国”建设的步伐。科技强国,是新时代环境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在我们国家进入到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契合社会主要矛盾出现的变化、推动供给侧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落实全新的发展思想、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我们国家抢先抓住世界产业改革及科技革命的全新历史机遇,和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质需求,此外,还是中华民族加速走向国际舞台中央、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使命新征程,“科技强国梦”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首先,中国要想强大,则需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创新科学技术。伴随世界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彰显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然而,科技创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要想维持住“科技大国”的基本地位不动摇、达到“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则务必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发展、创新科学技术,维持强劲的科技发展势头,从而推动中国逐步走向强大。其次,民族要想复兴,则需要将中国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中心”。古时,中国始终都是世界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科技中心”,然而因为封建体制的固步自封,导致文化、经济、科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由于大国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我国当时逐渐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民族复兴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建设国际的“科技中心”,是民族复习伟大“中国梦”的关键构成部分,因此,我们既要牢记历史,从历史进程中探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还要重新铸造辉煌,在科学技术中探寻民族复习的道路。最后,群众要过上幸福生活,则需要不断激励自主创新。当前,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及工作的方方面面,科技创新不仅能够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生产力,所以,人民群众的干事创新无法脱离于科技的创新发展,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也是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获得的,任何国家都不会将自己的重要科技免费“传授”给他人。因此,“科技强国梦”的实现必须要激励自主创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政府部门应当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搭建完善的发展平台。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奋斗下,我们国家的科技事业集中发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形成了大量的重要创新成果,部分先进、前沿领域已经跻身到并行、领跑行列,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大幅度加强,正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第二,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显著加强。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已经实现“多点突破”,形成了大量全球级的重大成果,比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中微子振荡等等。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中国科学家已经成为全球科学界的重要领军人物。2019年2月,全球教育集团公布了《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报告》,包含了48个学科及5大学科群,对世界上78个地区与国家的1200所高校进行了评估,最终结果表明,在具有全球100强学科的国家当中,中国排在第3位,仅次于美国及英国之后。2017年,中国论文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论文中所占比重为6.5%,排在全球第4位。截至2018年9月,中国被引用论文在全球总量中所占比重为17%,排在全球第3位。根据2019自然指数年度榜单相关数据可知,国家前三名依次是美国、中国及德国,机构前三名依次为中国科学院、哈佛大学及德国马普学会。此外,2018年中国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及授权量都是全球第1名。
第三,中国的科研人力资源明显增加。近几年内,我们国家的科技人才团队日益充实、壮大,已经构建起世界上最完善的学科制度及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全国共计有419万研发工作者,在数量上排在全球首位。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年度全球人力资本指数》可知,中国在受评价的130个国家当中排在第34名。相关数据显示:国际上取得“科学与工程技术(S&E)”学士学位的人员总数在750万以上,其中有大约1/2是由印度与中国两国人取得的,中国在此方面的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位列世界第2。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稳步提高。近些年来,中国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以及北斗导航等战略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以及超级杂交稻等核心产业的技术水平都位于全球前列;而在量子通信、物联网、5G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行业中,已经抢占了世界新一轮发展机遇。2019年6月,根据世界超级计算机评估组织发布的榜单可知,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取得了“十连冠”的好成绩,其部署的TOP500超算数量依然排在全球首位;基于国产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得到了高性能计算应用的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在探月工程及载人航天领域,形成了“神舟”、“天宫”、“长征”以及“嫦娥”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当前,北斗已经进入到全球组网阶段,深地探测、载人深潜、大型先进压水堆、国产航母、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高温气冷堆核电、金属纳米结构材料以及纳米催化等方面正在迈向全球先进行列。国际计量局与中国签署的“推进北斗链路”已被当做国际标准时间正式链路协议,这就象征着我们国家远程时间频率的传递能力获得了全球权威组织的认可。
第五,中国的企业创新能力与日俱增。截止2018年底,我们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了18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在13万家以上。在5G通信领域,华为公司的技术水平领跑全球;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中车集团已经成为世界领头羊企业;在互联网领域,腾讯、阿里等企业的创新引领功能进一步加强;在医药领域,信达生物、恒瑞医药等企业已经与多家跨国企业合作,研发全新的药物。2019年2月,CB Insights公布了“2019全球Top100 AI创业公司年度榜单”,该榜单中共计有11家“独角兽企业”,而中国就有5家企业位列其中。2019年6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公布了“2019年全球50家最聪明公司”榜单,其中外国企业只有12家,其他都是中国的企业。
第六,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作用日益凸显。2018年,国内技术合同涉及金额高达1.77万亿元,而在1987年仅为7亿元;2018年,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超过了7465亿美元,在商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33%。近几年内,“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以及“智能经济”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诞生了大量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其中,169个国家高新区及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成为地区创新发展的“领头羊”。
第七,改善民生及建设生态文明的科技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创新等若干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全国共计有80万以上的科技“特派员”扎根于农村基层,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人才保障。由此可见,科技在助力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八,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领域及核心环节有着根本性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能够有效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因此,只有充分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环境,将市场在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发挥出来,才能有效发挥出政府部门所具备调控的作用,通过不断强化统筹协调,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抓重大、抓基本、抓尖端”,从而产生推动创新的重大合力。2018年,我国社会研发投入超过了19677亿元,占全国GDP的2.19%,排在全球第2位。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机制逐渐完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等创新主体日益丰富;先进科技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各式各样的重要创新基地协调布局;技术创新、基础性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各类创新活动有序开展;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的深度及广度进一步拓宽。为了能够有效调动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积极性以及创新主体的活力,党和国家采取了大量的改革举措,其中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已增加至75%,正全面铺开实施以提高知识价值为指引的分配制度,拓展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自主权,将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比例增加至不少于50%,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松绑、降压”,为学风作风、科研伦理、科研诚信等方面建设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5 以制度创新为基点,推动实现“科技强国梦”
5.1 积极推进科技制度创新,为科技强国赋能
在改革开放政策执行初期,科技制度创新率先实行。1978年,中央政府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观点。1985年,中央政府做出了改革科学技术体制的重要部署,并且提出伴随城乡经济制度变革的日益深化,需要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对应的改革,这不仅关乎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打开了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大门”;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过程中发表的讲话,在较大程度上加速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1995年,中央政府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初,中央政府制定了“人才强国战略”;2006年,中央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系统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
5.2 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制度,为“科技强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第一,逐渐解开外籍留学生在中国的就业约束,吸引更多的国际优秀科技人才进入中国。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在高等院校中所占的比重只有0.46%,不及韩国与日本,更远远少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留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科技人才储备,其在增强国家的人才综合竞争力、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科技强国”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来,需要在已有政策的前提下,更深层次地放宽对于国外学生硕士学历的规定,也就是对于那些已经有聘雇单位的外籍高校毕业生,应适当允许其在中国境内开展合法的就业或者创业活动。除此以外,在全国各个地区应普及目前已经在北京中关村执行的“境外高校学生来华实习签证政策”,为国家优异人才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外籍学生来华发展。
第二,进一步创新人才制度体系。首先,应加快人才制度体系变革的步伐,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其次,应当构建起更加科学、公平的激励制度及评价机制;再次,不断完善人才配套基础设施,保证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回国以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制度保障;最后,构建“旋转门”制度,推动科技人才在制度内外科学合理流通。
第三,不断优化科技人才政策,比如允许国外的科学技术人才来任职新型科研组织、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允许引入的国外科学家负责国家科研项目、参加制定国家标准、参与院士评选、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参加社会团体以及实施创新活动等,通过创新资源的对外开放,来增加中国对国外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第四,加强对国际科技人才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国际科技人才在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上有着显著的优势,但是在这些新兴行业中,影响其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拦路虎”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所以,需要不断推进制度、法律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大对涉及知识产权事件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在新兴行业内,应高度重视对原创性的保护,避免恶意抄袭事件的发生,营造有助于国际科技人才发展创新事业的优良环境。除此以外,还需要构建知识产权仲裁制度,对知识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应“从快、从重”处理。特别是对于当前偏重吸引已经具有相应成果的科技人才,因其有关成果是在国外工作的累积及拓展,所以需要构建对应的保护制度,确定引入科技人才对有关成果的所有权,防止潜在矛盾的产生。
5.3 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助力科技强国战略
新时代,应进一步优化国家创新体系,为科技强国战略助力。以严格遵守“驱动发展、保障安全、引领未来、服务转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梳理清楚创新主体发展的重要使命及根本目标,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要抓手,在前沿领域不断拓展进取,在更大范畴、更高层次上充分发挥出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应将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作为“双轮驱动”,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以诉求为指引,在实践载体、政策保障、制度部署以及环境优化等层面不断努力,在创新基础、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创新资源等诸多层面持续发力,不断发展、壮大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效能。因此,在确定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区域创新以及国防科技创新等相关效能的前提下,应不断调整、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布局。
首先,健全国家安全创新体系。以确保国家安全为中心,摸索创建全新类型的国家实验室,为国家基础科研及前沿技术研究提供稳定的实验基地,为国家战略高水平技术及产业主要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提供重要的实验平台,为聚集及培育高端科技人才提供关键的教育基地。新型国家实验室的打造,必须通过加强“高标准、高起点”的顶层设计,充分聚集、整合优势力量,以重要科技公共设施建设为基础、创建国家专业化科研网络集群,为自主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从而加强国家战略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健全国家研究试验体系。国家研究试验体系的建立及健全,其主要目标在于加强科技引领以及产业源头的创新能力,因此,要以国家实验室为平台,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建设全球顶尖大学及科研院所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全面整合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创新平台,积极培育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通过以国家战略诉求为基础,打造全球先进的大型公共科研平台,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出国家实验室在国家创新体系当中的指引作用。
最后,健全国家产业创新体系。通过不断推进企业发展成科技创新决策、经费投资、科研部署及成果转化等环节的主体,积极培育若干集成创新能力突出、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强大的创新型“领头羊”企业。此外,还要强化基础应用研究、指引先进技术创新,通过增强国内制造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中国产业向着创新驱动的方向不断转型、升级,从而掌握及指引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向。
6 结论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已经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对国家整体实力及国际竞争力的加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于建设现代化强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未来科技强国的建设应当充分考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及最终目标,要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中来寻求推动实现“科技强国梦”,全面融合自身独有的优势,积极学习、引进建设科技强国的世界经验,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一方面,要高度关注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构建以创新为战略保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引领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穆荣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时不我待健全国家创新体系[J].科技传播,2018(07).
[2]苗绿,王辉耀,郑金连.科技人才政策助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以国际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突破为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05):521-529.
[3]王志刚.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路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10):1112-1116.
[4]马茹,王宏伟.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SWOT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4):457-464.
[5]万劲波,吴博.强化科技强国对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05):10-19.
- 上一篇:给人力资源管理加点社会学
- 下一篇:制度创新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增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