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基于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视角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6  点击量:

唐坚/文

      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对我国经济制度的制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为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发展,基于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视角研究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中的理论基础,包括核心建设理论、发展改革理论以及创新理论,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建设、改革、发展等成就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分析我国经济制度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即《资本论》指导下,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后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等三个方面。第三部分从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视角论述《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的价值。通过上述研究,《资本论》在当代同样为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方向,使之中国经济制度更加完善和科学。
      关键词: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分析;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

引言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城市建设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稳步建成。在上述一系列成就下,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发挥了重要作用,且成效显著[1]。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深厚的指导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2]。其中,第一卷主要介绍了资本的生产过程,简单的说资本是如何产生的。第二卷主要介绍了在第一卷的基础上,资本如何流通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资本是如何使用的;第三卷主要分析了资本运动总过程,既是理论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论分析的完成,是资本使用后有关的利润问题。《资本论》的三卷书为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启发,为中国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3]。本次就针对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分析其在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应用。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中的理论基础,包括基础理论、发展改革理论和创新理论,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建设、改革、发展等成就找出依据;第二部分辩证地验证我国经济制度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即《资本论》指导下,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后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从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视角论述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的价值。通过本研究以期为中国经济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辅助作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与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理论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实现了以下几大成就: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4];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实现由需求疲弱向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的转变;区域结构更加协调,新的增长极增长带不断形成。下面就上述这些成就中的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理论基础[5]进行分析,包括基础理论、发展改革理论和创新理论。

      1.1《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核心建设理论 

     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核心建设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分配理论、劳动价值论等。

      (1)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中核心概念,卡尔·马克思认为资本的产生等同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它揭示了资本的真正来源,因此剩余价值论是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核心理论。工人在创造生产过程中,产出的不仅是劳动本身的价值,还有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样资本家才能有利可图,由此可知剩余价值就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

      剩余价值论对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其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其三预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等。

      (2)资本积累论

      资本积累论,顾名思义就是资本家将从工人那里得到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再次投入生产,从而获得新一轮资本的过程,就叫资本积累。资本积累论中的资本是由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转换过来的。马克思在经过长久思考后,得出“资本积累的核心问题——即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即通过资本的不断投入、获得,资本构成越来越高,最终呈现一般形式,从而导致对劳动力的需要逐渐减少,甚至不再需要。这般形式下,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许多工人阶级失去工作,造成人口相对过剩。以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的人口变换规律。

      马克思《资本论》通过大量的事实论证了资本积累与工人贫困积累之间的矛盾关系,即得出资本积累的一般性和绝对性规律,因此资本积累理论也可以说是工人贫困、无知、以及道德沦丧的积累。

      (3)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是指将统一角度来看待资本运行过程,从而认识个别资本再生产的形式和条件,搞清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微观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具体过程如下:资本家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从市场上购买到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得到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最后资本家再将新商品带到市场上销售出去,收回来比原有更多的货币。总而言之,通过购买、生产、销售,最后回来原来的出发点,即完成一次资本循环与周转。

      (4)分配理论 

     在资本生产与积累后,需要进行分配,因此《资本论》中的分配论是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另一大基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按劳分配制度的确定与实施。资本分配的主体有四个: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四个,刻画了利润、利息、地租等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其中,利润是分配的主要部分,来源于工人的生产;利息则是资本借贷所产生的一定的酬劳资金;而地租就是通过租赁土地而生产的资本。在分配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制度中有关分配的内容制定的更加合理,符合中国特有的国情[6]。

      (5)劳动价值论

      劳动是资本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劳动价值论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启示。经济的发展最初就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当劳动价值论发挥作用后,会相应的带动其余理论的出现与发展,由此可以说明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上述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分配理论、劳动价值论等几个理论因指导和启发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出现、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帮助[7]。然而,中国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发展除了上述基本核心制度外,还需要一定的发展改革理论和创新理论从旁辅助的,制度才能更加的完善的,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资本论》和当代制度价值核心的发展改革理论

      中国经济制度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探索与研究,在一定的基础上一点点修正、调整过来,因此需要发展改革理论的指导。下面就《资本论》当中有关改革发展的思想进行分析。

      (1)《资本论》为经济制度提供了科学方法 

     《资本论》中发展观提到了关于发展的本质、定义和目的、要求等,这为中国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在这里的方法论是指普通意义上方法论,从定义的角度上看,即指抽象意义上的方法论,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分析方式,逻辑思维,将意识中非本质、非主流的元素除掉,而留下本质、必然的元素,以帮助人们理解事物的本质。中国经济制度正是因为应用了《资本论》的抽象方法,分析了商品贸易间存在的矛盾,才揭示了经济制度的内在本质。

      (2)《资本论》为经济制度提供了基本问题 

     马克思《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途径,极大宣扬了人本思想[8],这为以人民为出发点,创造优质的国民生活,提供经济发展提供基本问题建设。

      (3)《资本论》为经济制度提供了发展途径

      以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损害一部分环境的利益,导致环境恶化,所以在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了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相互依存这一思想,这是一种可以通过劳动联结的思想,即劳动是一个人对自然的改变过程,一般由自身行为决定。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再强调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是敏锐的察觉到资本主义生产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所以中国经济制度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9-10]。

      1.3《资本论》和当代制度价值核心的创新理论

      《资本论》中凝结了马克思最深刻,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创新理论在《资本论》中并没有明确提到,但是却始终贯穿中国经济制度发展的前后,从价值创造、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等多个角度阐发了科学发展、技术发明、新机器改造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推动作用。以上一系列活动过程都包含了与创新概念相近的含义,经过归纳总结,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创新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创新劳动比一般社会平均劳动更为复杂,同时也更为高级。创新劳动虽然是从常规劳动发展而来的,但是前者往往不受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限制,而是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方式、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
      (2)创新的主体是以一切形式参与生产的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主体是雇佣到的工人,自然创新主要参与者也是劳动者,这种关系在资本主义中会导致资本家大量占有劳动者的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利用创新思想进行改革,发展中国自己的经济改革与发展道路势在必行[11]。
      (3)创新的周期受超额剩余价值决定和影响。超额剩余价值的出现会促使资本家性持续进行新层次的创新,从而获得更多超额剩余价值,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条完整经济链。
(3)创新中包含许多技术创新、科学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多种基本形式,这在中国经济变革和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2-13]。

2.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合理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制度的指导下,中国从落后贫困一步一步发展到了富足大国,人民从饥饿、温饱逐渐迈向了全面小康,中国经济在这几十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经济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制度为上述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对其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包括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等[14]。

      2.1能够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下,发生变化最明显就是国民生活水平的变化[15-16]。经调查,近7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为迅速,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从3600多亿元增长到21万亿元左右,较之前提高了60倍。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到2018年为止,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另外,城镇新增就业情况明显好转,已经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缓解了就业难的情况。在上述背景下,中国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缓解,贫困人口数量极大减少,减少大约8000多万人。

      2.2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下,最近这几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增强,在过去五年GDP的调查里,最低的增长速度为6.7%,最高增长速度为7.8%,到2018年为止,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甚至达到90.0309万亿元,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完成年度计划。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5%,四季度增长6.4%。而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粮食总量持续高产,畜牧业产值保持总体稳定状态;工业生产总值平稳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属于朝阳产业;销售市场火爆,电子商务提供较大助力;投资增长缓中趋稳,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加快;进出口贸易水平创造历史新高,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平稳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形势明显好转,城镇失业率明显下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2.3能够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九几年的600多亿元逐渐增长到40万亿元,经济呈现几何数字式的增长,赶超了日本,并且稳居世界第二地位。发展到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连续三年分别跨越70万亿元、80万亿元和90万亿元的大关。而201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已经达到9000多万美元,远远高于同等地位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

      由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合理性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视角的《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分析

      国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重点偏向了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用于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弊端,而对市场经济的建设性指导却选择了忽略。然而,经过实践,这种偏向是不正确的,是片面的,因为在马克思《资本论》的经济学思想中具有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警醒价值,还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指导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下面就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视角分析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以期为中国经济制度建设提供指导。
      我国经济体制有别于西方资本主要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将市场经济与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了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且这一经济体制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证明其有效性、科学性,因此我国经济制度必然会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些共性,即《资本论》对我国经济制度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与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沿着计划到市场的独特路径所建立的一种特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走的是英国市场工业化道路,因此英国当年为建立自身经济制度所走过的路、付出的辛苦和代价,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以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都可以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而《资本论》作为研究英国经济发展历史和现实的伟大理论,对中国经济制度建设的指导无疑是最有用的。
      在马克思《资本论》中描述过很多例子,这些例子的存在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可在发展中得到很强烈的启示,具体表现为:第一是市场经济的效率性问题;第二是劳资关系及其处理问题;第三是收人差距和两极分化问题;第四是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和经济危机问题。
      总而言之,马克思《资本论》在深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同时,也产生一些理论和具体实例,对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进的方向等,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建设与增长,为中国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经济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而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为更好的进行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与发展,本次对马克思《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分析、《资本论》的作用以及价值分析等,以期通过本研究,为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使之更加完善和有效,促进中国经济更加繁荣,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     黄茂兴. 《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研讨会综述[J]. 经济学动态, 2018(1):159-160.

      [2]     李琼, 赵敏. 加强对《资本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20次学术研讨会”综述[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v.9(4):216-227. 

      [3]     逄锦聚, 吕楠. 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资本论》及其当代价值的对话[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7(3):6-17.

      [4]     洪银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与《资本论》原理的内在联系——以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溯源为例[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12):24-30.        [5]     耿步健, 许阳. 《资本论》中的绿色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财经问题研究, 2017(9):11-16.

      [6]     何海涛, 谢然. 协作范畴的积极效应及其当代价值——基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考察[J]. 江汉论坛, 2017(8):12-16.

      [7]     沈玉梅.在经典理论与新时代的互动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热点追踪[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 374(11):87-95+113. 

      [8]     许光伟.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品性与理论品格——基于《资本论》的视角[J]. 经济纵横, 2018, 388(3):12-24..

      [9]     张雷声. 《资本论》的唯物史观运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7(3):33-39.

      [10]  邱海平.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关系[J]. 人文杂志, 2017, 8(10):39-44.

      [11]  马拥军, 王姝. 《资本论》第一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的当代意义[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7(3):40-49.

      [12]  郭海霞, 康旭华. 《资本论》的转型发展理论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7(2):58-61.

      [13]  何爱平, 赵仁杰.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J]. 人文杂志, 2018, 267(7):31-38.

      [14]  胡博成, 张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本论》内在逻辑研究[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4):29-36.

      [15]  逢锦聚. 《资本论》的体系结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7, 8(3):18-20.

      [16]  黄华, 程承坪.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方向——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析[J]. 经济学家, 2017(6):5-13.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