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 构建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6  点击量:

唐坚/文

      摘要:为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今年年初,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大会将产学研各界资源和力量聚集起来,加快推动全方位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步伐。长三角区域作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不仅具有开放水平极高、创造创新能力极强的特点,同时也是极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部署下,应把加快产业科技的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目标。通过不断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合作创新、产业间协调发展,将新型科研成果快速地转化成产业产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引言:目前,科技创新与区域体制协同创新发展日渐成为新一轮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的助推器。着力推动产学研科技成果创新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升级的必经之路。为有效提高科技生产力,就必须将科研新成果推向市场转化成产业产品,而企业作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主体与市场主体,是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的重要载体。因此,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都应当积极行动,协同创新合作,将各类产业资源进行高效融合,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化转型升级。

一、产学研一体化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与意义

      1.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
      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即是产业、学校、研究机构三者之间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在科技合作过程中产生1+1+1>3的效果,从而形成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能够及时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促进了科研新成果转化的效率,是推动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因为产学研一体化能够将创新成果迅速高效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科技要想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创新融合的引领作用。

      2.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科研成果转化主要是利用技术手段将科学研究创新学术开发成具备实用性的科学成果后,通过多次试验和检验,形成新的产品和工艺,再经过企业进行应用、推广、运营,进而形成新的产业,从而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能大幅推动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效益。通俗来讲,就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在市场上流动,将科研学术价值转换成实用的产品价值,促进科技新成果转化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以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发展,不仅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对产学研三者的融合发展起到相互促进与带动和作用,还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各类相关政策,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并积极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的进程,积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持续加强科技体系的改进,以提升科技立异的效能,让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

二、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长三角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水平得到空前的发展,在合作的形式和途径上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深入化的趋向。近日,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办首届长三角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论坛,同时,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在论坛上宣布成立。此次论坛由长三角三省一市教育部门会同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旨在推动科技领域的经验合作共享,促进产学研体制的成立和完善,提升转化科技成果用于直接的经济效益的效率,加大对长三角地区经济框架的优化程度,实现合作共赢。为促使科技研究成果能够直接转化成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加强学校、科技机构与企业间的深度融合,让长三角区域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利用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将极大地缩小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有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与经济收益对接的效能。企业通过联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科研新成果,从而加以利用,推动企业的壮大发展。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诉求来制定企业所需要的科研成果,通过联盟交给相应的科研机构和学校进行研发,大大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产业需求决定科研成果的价值,从企业对科研成果和产业技术的需求方面来讲,联盟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起到积极引导作用,为他们在科技研究产业技术上指明方向,找到目标,可以有效的避免学校及科研机构做“无用功”,降低科研的盲目性,并且有效的减少了因不知道目标而盲目研究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科研成果是否有价值,都是由需求所决定的,哪怕再高端的科研成果,若无法利用于产业发展及生活中也只能废弃在实验室。因此,联盟的成立能够对科技资源进行高效配置,成为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信息资源的纽带,使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新成果能够在短时间内从研发到投产,产生经济效益。让科技创新和产业生产有机结合,从而大大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的效率,也极大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度融合水平,同时提升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对长三角区域乃至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度融合与科技协同创新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政策的推出实行和企业的积极配合,即使长三角区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进展和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上进步明显,但有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长三角区域内政府的行政壁垒会对区域整体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度融合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长三角区域内三省一市的经济发展都较好,但在产业构成和程度上是比较类似,尤其是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之间在政策、行政体制等方面至今还无法达成全方位的协调统一,这就导致长三角地区内各种经济要素流动不均衡,从而对科技方面的合作产生极大的影响。其次,科技创新的协作体制和机制仍需加强。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创新领域的体制和机制要进一步改善,从科技服务的角度看,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性不足,不能有效发挥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的作用,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必须建立高效的创新合作新体制与机制,从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最后,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资源的共享平台的建设。目前,长江三角区域内的各省市的创新要素资源还没有全部开放与共享,导致科学数据获取难度大,数据资源掌握不全,会导致一些科学资源重复消耗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这极大影响了长三角区域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的进程。

四、加强长三角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度融合,共创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的策略

      中央政治局于2019年5月13日召开会议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了审议,此举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规划方案离实施阶段又近了一步,《纲要》的实施将加速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既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的重大创新举措。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让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创新链与企业的产业链加强融合,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发展,对科学技术资源的共享进行完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开发力度,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内科技合作的创新发展,实现共创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有效提升长三角区域经济效益的增长。

      1.加强分工与协作,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形成

      应当破解区域性体制机制和行政壁垒形成的制约,营造一个科技与生产要素全面流动的良好政策环境,将长三角区域内的各省市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起来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将科研资源整合起来,各个层次间形成简单有效的对接渠道,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框架。同时还应当加强对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的战略统一,建立完善的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并且要完善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大框架和机制体系的建设。

      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中心城市作为核心,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建立以服务功能为主导的良好的合作环境,加强区域各城市分工与协作的联动,将科技与经济联系起来,相互转化相互作用。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的错位发展,同时带动周边城市一起发展,将各个城市的分工进行明晰,最终形成城市经济圈与科技合作圈。
      首先,加强对上海等核心城市所产生的溢出效应进行利用,将核心城市溢出的各种资源转移到周边的城市发展;其次,周边城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其长而避其短,逐步提高对核心城市的腹地支撑和辅助作用。例如上海的科技教育比较强大、浙江的市场具有较高经济活力、江苏的制造加工业比较发达、安徽则在高新技术上占优等,通过各城市间的通力合作,将各自强项充分发挥出来,避免资源的浪费。最后,通过成立城市圈与科技合作圈,将资源最大化利用起来,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新局面,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立。

      2.构建多元化人才体系建设,助推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要想提升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仅仅依靠产学研一体化体系的建设无法满足需求,因为即使建立了良好的体系,但科研人才的水平达不到要求,也难以达到预期,所以必须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构建多元化的人才体系,以满足科技研究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对长三角高校科技创新的建设力度和实施挽留人才机制的创新,同时也应当加强对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的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和技术转移培训体系的完善,从而提升技术人才的能力,以便能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满足产业的需求。有关部门通过对科技型企业技术人才培养政策不断完善,来强化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并且对拥有真正实力的科技人员进行扶持,鼓励他们带着自己的科技成果去创业,助推长三角科技产业集群的建设。

      长三角区域要建立产业协同创新的大环境,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公共设施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通过这些举措将人才吸引进来并留下才是根本。因此,人才才是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立足点,是产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当前正由信息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过渡,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要想始终保持全国引领地位,就应当走绿色环保发展的道路,加大对智能先进产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对自主研发的技术加以支持和保护,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以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来促进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创新发展。同时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基础公共设施、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还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方向的引领和支持,充分发挥智力支撑科技发展的作用,激活区域内产业的创新活力,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效能。

      3.加强产学研联盟与中介联盟建设,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3.1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联盟 

     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的建立是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一体化的创新举措之一,能够有效加强产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间的联系、加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而且联盟还可以将不同地区、行业、领域的企业聚集起来,对高新科技进行联合研制开发,能够极好的促进产业间科技与文化的交流,能够有效的加强产学研之间的结合程度,是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同时长三角整个区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因合作联盟引入相关产业的参与,使区域内的科研学术资源利用率变得更高。从产业的角度来看,联盟的建设将加强区域内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合作,在三省一市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提升科技信息的流通和产业间的交流沟通;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通过引入外部资源,能有效加强学校与科技机构在科技研发上的联合,提升科研水平;从科研机构的角度来看,能够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提升各城市大学、科研单位的团队合作与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同时,鼓励长三角区域内的科研机构跨地区或引入投资到本地区建设科技研发中心。

      3.2构建长三角科技中介联盟

      建设长三角科技中介联盟,能够最大程度的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区域内的产业和企业需求有深入的了解。中介的作用就是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进行匹配,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及时传递,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的使用效率。同时引入权威、专业的协会和机构进入长三角区域内,最终形成专业化、市场化的创新服务网络,专业的中介机构能对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将企业所急需的技术方向高效反馈给高校和科技机构,提升科技研究效率,避免产生利用率不高的科技研究,减少科研经费的投入。

      4.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创新机制和收益分配创新机制

      现如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迈入到崭新的阶段,“产业飞地”、“科创飞地”的建立已成为其发展进程的新产物。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共享和收益合理分配机制的创新建设力度,同时加强产学研一体化联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朝着更高质量迈进。

      高校、科技机构与产业之间合作,能够将高校及科技机构的科技成果及时高效率的转化为收益,既提升了高校和科技机构实践与创新能力,又对科研产品的来源结构提供了重要的销售途径。高校与科技机构的科研成果收益能够直接推动大学科的建设,企业能够通过新型产品和新型科技提升市场的竞争水平,同时还能够对其他企业施压,促进不求发展的企业提升原有技术,推动产业的良性发展,重新提高市场收益,让产学研形成自己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源节约。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共享机制和收益分配创新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
      一方面是要明确收益分配机制。我们在产学研的合作时,必须在项目合作前就明确各主体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站在经济理性的角度,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核心收益以及知识产权归属与共享等问题达成一致,签订权利及利益相对等的契约,以保证各主体的收益达成,避免导致其他主体利益损失的情况发生,让合作科研项目能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保障措施来平衡各主体的收益。构建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以降低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程度,增强三方的抗风险、抵御损失的能力;同时,还可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制度,高校或研究机构对于自身的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受损方相应的补偿作为弥补;另外,要通过对法律及相关规定对自己的权益进行保护,也可通过区域政府进行协商调节,以达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平衡。

      5.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产学研全链条深度融合

      科研成果的转化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需要高校及科技机构等科研机构不断坚持、长期反复研究才能一步步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到现实产业中去,这漫长的过程中要求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方的长期支持与合作。今年8月,《长三角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由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首次发布,以金融的力量大力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发展,该方案计划在今后的五年时间内对长三角区域新增一千亿元信贷资源的投入,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长三角区域金融科技创新发展。

      为推动产学研全链条的深度整合发展,根据产业的需求来决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和资源投入,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风险承担机制以金融保险市场化的运行模式进行加强,打造良性循环的科研反哺机制,推动产学研形成新型的合作模式。激发长三角区域内的金融机构跨区域进行风投,推动跨行政区划开展存贷款业务、设立账户等金融服务,吸引和鼓励国际风投基金和其他经济组织参与到高新科技的研发与创业的风投事业中。目前,我国金融领域对科创的支持已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在数字科技创新上,数字金融已为有关企业提供专业化、智能化、便利化的一条龙式线上交易,为科技创新产业提供综合式的金融服务。产学研全链条深度融合逐步形成,离不开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因此,要让那些寻求短期投资效益和投机方式的金融机构渐渐退出舞台,让长期坚持对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的金融机构快速成长起来。

      6. 加快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首先,建设完善的科技服务公共平台,能够让科研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将企业与科研平台关系最大程度的拉进,打造完善的工业产品设计、试验和检测的专业的服务链条,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产业之间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国家应当建立如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长三角科创资源共享数据中心和技术创新服务信息网站,共享数据资源,构建专业完整的服务平台。

      其次,建立完整规范的科技服务体系,需要先收集区域内各方面的相关数据信息,联合区域内各个城市制定相同的科技交易战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相关的规定和法律。只有将世界范围内的适合于长三角地区的“合适技术”有针对性的提出科学预见,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聚集起来进行分析评估,建成完整全面的科技预见和技术评估体系。
      7.运用高新技术推动长三角创新链和产业链走向深度融合要想建立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机制,首先要先导入新型科研技术,利用现代大数据等先进统计技术,将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连接起来,将产业需求作为科研方向,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享模式,最终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长三角区域主导发展的产业,推动区域内优势企业的技术合作,增强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借助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以建设科技园区和科研成果转化园区为渠道,强化张江、苏南、杭州、温州、宁波、合芜蚌六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大区域内各部分的关联,加深对区域内产业技术的融合贯通。同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打破地域界线,不拘限于地区和政策,充分发挥竞争上的优势,让新型高科技的产业能够在足够的空间发挥出相应的实力,并汇聚各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资源,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高潮;二是推行横向联合、参股控股和并购等多种方式加强高新产业的经济效益,推进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共同发展进步。三是以大型的产业集团为中心,建立产业集群,实现互助共享,共同加强对重要的科技产业建设,并将相关科学领域有关联的公司企业联合起来,一起建设科技化产业链,在有限的时间内,进一步加快科研步伐,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和改造,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优势产业和产品,实现长三角地区产业跨越式的发展,有力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链和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实现产业自主核心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
      结语:在当前形势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经处于全方位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对区域城市的产业发展影响也更加明显,因此,加大长三角区域的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就显得至关重要。要加强区域科技创新融合,加快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从而让长三角区域的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得以提升,促使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方向转型,大力推动长三角区域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携手共建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德润, 董文君.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对策思路[J]. 安徽科技, 2018, No.354(08):7-9.

      [2]范国强. 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与路径研究[D].

      [3]本刊编辑部.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共筑长三角一体化新格局[J]. 世界科学, 2018, No.475(07):3.

      [4]吕晶晶. 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 中国高校科技, 2016(8):77-79.

      [5]卢立珏. 构筑创新共同体: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 中国高校科技, 2018, 363(11):83-86.

      [6]吴建军. 产学研合作要注重深度融合[J]. 浙江经济, 2017(4).

      [7]沈开艳, 陈建华, 邓立丽.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升科创能力研究[J]. 中国发展, 2015, 15(4):64-72.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