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作用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6  点击量:

唐坚/文

      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到转型的关键阶段,宏观层面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类要素、环境均出现了巨大的改变。此改变需求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逐渐过渡至“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的创新驱动原理便是以加强供给为重要渠道,在政策引导方面完成转型:在政策鼓励层面由“投资鼓励”转变成“创新鼓励”;在政策内容层面由“科技政策”转变成“创新政策”。本文就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作用进行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驱动

1  引言

      习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三期共存”的独特时期,也就是前期政策消化期、经济增速换挡期以及结构转变阵痛期等,人们需加强自身的信心,积极迎合“经济新常态”。对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全新挑战与形式,打破传统经济的约束,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

2  科技创新概述

      科技创新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知名经济学者熊彼特将科技创新归纳成是一类全新的方法又或是工具经过科学应用而创建出更加多的价值。在20世纪末期,伴随科学技术井喷式的发展,科技创新同样逐渐被认作是不单单拘泥于对于全新方法又或是工具的开发运用,而逐步转变为一类全新的生产机制,并且创建更加多全新价值的环境。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不但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样还是推动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合理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充分刺激市场活力,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有着极为重要的驱动价值,其一,科技创新加速了经济增长的速率,进而推动企业、政府以及市场等充分了解目前经济发展方式所出现的问题;其二,科技创新的环节同样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了全新的机遇。

3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各种新矛盾与新问题大量涌现。若想达到新时代发展的全新目标,不得单单寻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更需关注经济质量的加强以及经济收益的提升,不断促进增长动能转换。

     (1)由经济增长周期分析增长动能转换

      短周期接近于末期:库存不断改变说明最近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速度或许有所下降。在2000 年之后,我们国家大概经过了5个较为重要的库存周期,各个周期的时长均处于35-40个月范围内(大致满足基钦周期特征)。前3个周期处在经济上行阶段又或是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补库存的时间比较久,而去库存的时期较少。在2011年以后主要有两个周期,处在经济增加速度较低的阶段,去库存的时间较久,而补库存的时间较少。

       此次补库存展现出了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无法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第一,去除价格要素的具体工业产值并没有明显的提升。此次补库存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着价格提高的影响,具备非常典型的被动性进行补库存的特征。去除价格提升要素,由工业产值增长的速率而言,涨幅并不大,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第二,不一样行业间的分化较为显著,价格传递遇阻。因为供给侧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库存周期无法保持一致。上游原料产业的库存时间变化幅度偏大,中游制造产业的库存时间变化较小,下游消费端并未受到此次库存周期所造成的影响。同样正是因为此缘由,在补库存完成以后,去库存时期的经济增长会有一定的回落。

      (2)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深度剖析

      由投资在GDP中的占比而言,持续增长的空间相对较小。我们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比值不断提高,2016年此比值达到了80%。但是投资效率却在逐年降低,现阶段资本形成额仅仅只占GDP的45%。由金融支持层面而言,我们国家杠杆率的增长空间同样较小。国内实体经济方面的综合杠杆率由2010年的177.8%提升至2016年的237.6%,增长速率极快。凭借信贷与货币投入以促进投资,进而推动全社会杠杆率的快速增长,同样所面对的风险也就愈大。由环境与能源层面而言,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粗犷式经济发展方式同样无法前行。在2015年全年,我国能源耗费占据全球的1/4左右,其所创造的GDP却仅有15%左右。并且因为大量的能源耗费而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国家同时还是全球污染物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由固定资产投资的组成层面而言,将来一段时间内各个部分的提升空间均较小。我们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大都是由制造业、房地产、基建以及其它种类等四个不同部分所组成,上述部分的提升空间均相对较小。未来投资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便是优化投资架构与效率。即使由总量层面而言,我们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提升的空间偏小,然而因为国内投资的效率比较低,若可以不断优化投资架构、加强投资效率,投资依然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在消极环境下,若各式各样的改革举措无法成功实施,便会引发大量社会问题,更有甚者会导致金融风险,对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这时经济增长的速率或许不断降低。预测此类情况出现的概率非常之低,仅有10%左右。在此环境下,预测2016-2020年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率将会降低至6.3%;2021-2035年GDP的平均增长速率为3.5%;2035-2050年或许会发生负增长。

      在积极环境下,其代表着我们国家的经济改革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全要素生产率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发展潜力获得了全面释放,经济发展情况明显优于基准状况。积极情况产生的重要基础便是在传统动能维持高速增长之时,全要素生产率同样需要回复到改革开放最初的较高水准,同时不得出现任何形式的内外部风险的影响。预测此类状况发生的几率为40%左右。在此环境下,预测2016-2020年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率为6.7%;2021-2035年GDP的平均增长速率为5.5%。

4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作用

      4.1 驱动需求结构的转变

      出口、投资以及消费等要素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据的比重对于某个国家的需求架构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根据我们国家2014年的GDP数据可知,在2014年全国消费额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了60%,资本形成占比为40%,商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仅只要2%。因此可知,我们国家需求架构中投资占比偏大,已经完全失去了顺差优势,消费占比逐年提高。我国依然需不断扩大内需,优化投资与消费所占比重。例如:手机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由GSM至4G技术,由大哥大发展到智能手机,由依托完全进口至发展成世界最大的手机制造国等等,以上均是我们国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成果。所以,科技创新促进了人们消费形式的改变,加强了消费观念,经过技术革新减少了产品的成本费用,进而刺激了消费诉求。

      4.2 驱动要素结构的转变

      科技创新涵盖了管理创新、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等。不一样的创新种类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创新成果,其间新需求、新知识以及新意识等便是知识创新最为重要的成果方式;新服务、新产品以及新工艺便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成果方式;新形式、新战略等便是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成果方式。

      在正常状况下,现代化的生产要素涵盖了以下两种:第一,传统性要素,其所指的是劳动力、自然资源以及资本等;第二,知识性要素,大致涵盖信息、技术以及管理等。若想促进经济发展,以往的形式便是增大劳动力、资本等相关要素的投入力度。但是,在其它环境不发生改变的状况下,若某个要素持续性地等量投入,在达到某个数值以后,其所提供商品的增量便会有所降低。具体而言,逐渐加大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力度,初期往往会提高商品的产量,然而在增加至某个临界值后,其增量不但不会上升,反而会有一定的降低。若想消除边际收益下降,促进要素回报增加,有非常多的经济专家由完全不同的层面对此开展了大量的分析。其间,最具象征性的便是卢卡斯所建立的人力资本模型、阿罗所建立的“边干边学”模型等等,其同样发展成了“新经济内生增长理论”的关键内容。其高度关注知识性要素,特别是要素的“内化”。同时经过要素间的不断流通,拓宽商品的生命周期,提升商品的产量,推动经济快速、平稳地发展。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大多依托自然资源的高投入与高耗费以促进,导致环境、资源以及能源承受着巨大的负担。所以,要素架构的变化大都展示为由依托传统性要素转变为依托知识性要素。换而言之,便是推动要素“重新组合”,推进科技要素对于劳动力与资本的取代,同时经过要素的不断流通,促进技术传递与人才流通,进而转变要素架构。实施全新的组合便是需推动各式各样创新要素重新组合,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对于要素的取代,其所指的是知识性要素逐渐取代传统性要素;要素的流通,所指的是各式各样创新资源要素的改变与转迁移。例如:当下国家所提倡的“协同创新”,便是经过期望突破行业、制度、区域以及学科的束缚,充分发挥出产、政、研、学、用相互结合所具备的作用,达到创新要素的不断流通,促进科学技术的变革创新。

      4.3 驱动产业结构的转变

      现阶段,我们国家产业架构不协调、不科学的问题仍然非常明显,第三产业占比显著较低,近几年内均为达到50%。然而,美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便出台了大量科学技术长远发展的计划,渐渐迈上了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以促进产业架构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信息与网络产业渐渐发展成美国经济全新的发展点与主导产业,与信息产业有着间接又或是直接关联的产值占据了美国GDP总量的3/4左右。最初的产业架构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以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了75.8%,截止当前该比重依然维持在80%左右,同样恰是有着科技创新对于对产业架构转型的推动作用,使得美国经济在九十年代以后维持着10多年的高速增长。

      我们国家产业架构优化转型的基本要求便是在保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改善工业内部架构,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的服务业。此处以云计算技术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云计算将信息科技服务的提供转变为如同提供电与水那般,其是一类公共性的基础资源服务,不管是在任何地点或任何时间,私人与企业均能够随用随取。云计算技术对于产业架构转型的促进作用大致展示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经过渗透,逐渐进入到传统形式的信息产业中,构建起新型的产业价值链。第二,经过转化,致使传统产业间相互竞争的不断恶化,迫使传统产业引进更加多的科技要素,推动信息产业架构的优化转型。第三,以渗透与转化为基础进行提升,经过较强的支持作用,以促使服务业、工业以及农业具备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科技含量,促进产业架构的转型升级。所以,某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越为活跃,其对于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也就愈强,此产业便能够迅速的发展。若此产业具备极强的关联性(例如云计算产业),便会引起全新的产业改革又或是产业革命,促进产业结构更进一步的优化。

5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5.1 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的创建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科研机构与企业等重要创新平台创建环节,需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为中心。在一些地区开展重点实验室的创建,逐渐对外开放大规模服务类的创新性载体,以使得企业能够积极融入到探究、创新等活动当中,加速经济发展成果的转化。在构建科技服务创新平台的具体环节,需所有部门针对现有科技资源实施充分的整合与运用,摸索核心领域的研发内容,以互联网为重要基础,达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分享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充分、高质量的服务。

      5.2 优化市场竞争机制

      市场经济调节功能的全面发挥与市场竞争机制的创建优化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不但需政府部门的努力,同时还需企业的大力扶持。第一,政府部门需要逐渐优化市场竞争机制,针对违法活动以及非法竞争行为等严厉处罚,同时需增强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第二,企业自身需要充分认识到优良的竞争所带来的良好发展机会,同时需合理运用各式各样的资源以加强本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第三,社会各界同样需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例如科研机构、高校等同样需高度关注增强和企业间的协作,从而推动科学技术能够转变成经济价值。

      5.3 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第一,需确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具体目标。其一,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以及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二,具备单独思考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其三,具备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需创建起合理高效的科技创新人才考评制度。不得如同以往那般“以分数论英雄”,现阶段所执行的教育考评制度有着大量不足之处。比如:将分数与智力联系在一起,完全忽略了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等等,对于创新人才的培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教育变革首先需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优化评价制度。其一,指标层次化。需严格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高度关注个体间的区别性,重视个人自身的发展。其二,内容全面化。除了知识以外,更加需要关注创新能力、单独思考以及实践能力的整体发展。其三,形式多样化。建立起活动与成绩相互融合、多元与单一评价相互融合、个性发展与综合发展相互融合的多元化考评机制。其四,主体多元化。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等共同融入到考评环节,整体看待被评价人员的发展情况。

      第三,创新人才培育形式。首先,高度关注学生在具体教学环节的主导地位。充分呈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需重新定位,教师所扮演的不但是知识的传递者与拥有者,并且还是知识的指引者,教师需全面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以及自主性等,培育起学生们发现问题、单独思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可以引起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进而挖掘出该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三,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知识以及能力等。知识对于创新而言必不可少,能力是创新的重要展示,素质是创新、知识以及能力的整体呈现。

      5.4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当下,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已获得了大量的发展,然而与发达国家对比依然显得较为落后,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亟待提升,特别是需积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一些技术仍然被别人所控制,没有办法挣脱发达国家的影响,我国缺少自身掌握的核心科技,在行业标准制定方面毫无任何话语权可言。处理此的问题的核心便是摆脱对于国外先进科技的依赖、不断改革已有体制,去除其对于自主创新所产生的影响,逐渐达到由跟随向引导的变化,从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机制。

6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欠缺始终都在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行业因为缺少相关科学技术的支持,在与他国产品竞争时通常处在劣势的一方。另外,大量科技创新的成果没有办法高效的转化成具体的生产力,此外对其作用的额发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确保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便需要促进科技创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武,杨淼.基于科技创新驱动的我国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测度研究[J].软科学,2016(04).

      [2]牛方曲,刘卫东.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测度[J].地理科学进展,2012(02).

      [3]杨武,杨淼.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J].中国科技论坛,2016(03).

      [4]龙小宁.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J].中国经济问题,2018(12).

      [5]胡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J].中国软科学,2013(11).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