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科技促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6 点击量:
唐坚/文
提要:深科技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最前沿。以深科技推进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不仅是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也是形成上海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国际影响力、保持中国经济火车头地位的关键举措。本文分析了深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建设上海市科创中心重要性、深科技与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性条件,深科技及产业布局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独特功能,并从体制机制改革、协同创新机制、人才政策和深科技发展战略对上海市建设科创中心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深科技;科创中心;经济发展
近年来,全球深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危机极大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纷纷出台科技创新战略性发展规划,企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取科技创新和国家竞争力优势。深科技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而且对全球科技创新、经济和产业布局具有牵引和支撑作用,深科技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经济以及国家竞争最前沿。
1.深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广义而言,深科技是指物理、化学、信息、空间、生物、材料等基础性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平台和生产生活方式重大突破,将会对经济、科技、社会生活方式产生持续性、革命性变化的科技创新。深科技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光电通信、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深科技是吸纳人类科技智慧结晶、凝聚创新精华、能够引领时代进步、支撑民族企业竞争能力、具有国际溢出效应的、已经形成局部产业化的深层前沿技术。深科技不是传统高新技术,也不是黑科技,深科技介于高科技和黑科技之间,能够对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是一种影响范围广泛的科技创新。
深科技将对生产方式、商业模式、消费方式等产生颠覆性、革命性影响,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型。具体来说,深科技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深科技与“软”相对,深科技改变的并非是虚拟世界,而是基于物理世界的底层技术创新;二是深科技与“边”相对,深科技专注于基础科学及其关键核心技术,难以被复制和模仿,深科技不是边缘性技术改进,而是核心关键技术集成;三是深科技与“高”相对,深科技不是空中楼阁式创新,深科技对经济产业布局、社会生活方式具有广泛持久的溢出效应。
深科技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发展战略转型的抓手。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更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依托深科技创新可以建立独立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构建以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关键技术支持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性改革深入发展,营造实体经济发展蓝海,从而奠定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微观经济基础,形成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动力,实现经济强国梦。
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中国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使得中国经济安全风险上升,科技创新不足成为中国继续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紧紧抓住深科技及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紧紧扭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彻底转变。正如习主席特别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真正握有自己“大国重器”,才能有力支撑科技强国建设,真正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当前,我国处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蓬勃发展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历史交汇期,深科技及其产业发展正在重新缔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深科技创新也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2014年习主席考察上海时强调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的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的大举措,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长期以来在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独占鳌头,上海如何抢抓深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将深科技创新培育与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相结合,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振兴实体经济贡献力量,成为新时代上海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命题。
2.上海市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性分析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国际化的区域,对于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感知最为敏锐,得风气之先、立改革潮头。深科技及其产业在全球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上海市转变发展思路,积极顺应新常态下深科技及其产业发展趋势。因此,建设上海市科创中心,不仅可以深科技为依托实现上海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落实习主席对于上海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也可以增强上海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影响力,保持上海市在中国经济社会的龙头地位。
(1)推动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在东部地区率先开放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相当成熟,但是传统经济模式增长方式潜力有限。为了应对超大城市自身经济发展的约束和挑战,减少经济增长对重化工业、投资拉动、房地产业和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上海市一直在坚决实施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优化,从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政策举措等疏解上海市非核心功能。加快深科技与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可以为上海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提供新动力,推动上海市经济社会实现战略转型。 深科技及其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为上海市发展战略转型提供解决方案。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世界经济关键并非短期金融危机,而是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以深科技推动上海市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有序对外转移重化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先进制造业能力,可以实现上海市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据统计2000-2008年上海市GDP年均增长12%,2009年后逐渐回落到两位数以下,近3年年均GDP仍达7.2%,特别是服务业保持年均2位数以上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上海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深科技领域成功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
(2)增强上海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全球影响力 上海市战略目标是对标全球一流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市要用全球视野思考问题、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把城市核心功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功能变化,着力提高国内外市场资源的配置能力,提升上海市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放眼全球一流的中心城市发展模式,大都是在尊重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科技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一流城市首先是科创中心,上海市以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把科技创新放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向科技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效益。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深科技及其产业在上海布局,必将极大提升上海市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力,增强对全球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3)保持上海市在中国经济社会的龙头地位 作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先锋和表率,上海市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处于龙头地位,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火车头。经济核心城市具有创新力才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上海市位于长三角核心位置,作为中心城市不仅仅是考虑上海市的发展问题,上海市对长三角经济发展要有带动、辐射作用,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发展,客观上要求上海市探索中心城市-外围城市协同发展规律,推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协调发展。因此,上海市要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要求,在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发展上寻求大突破,在中国经济特别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更加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深科技创新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深科技产业,聚焦深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现上海市中心城市优势和功能,可以加强上海市经济社会在长三角区域的示范和引领功能。因此,建设深科技与上海市科创中心对于上海市保持经济龙头地位、在新时代引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支撑功能。
3.上海市推进深科技创新与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性条件
随着科技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创新资源开始出现系统性东移趋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客观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于全球前列,上海市在区位优势、制造业基础、要素市场发育等方面日益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集聚的关键性节点。上海正在成为一个全球科技创新“钉子”,完全具有成为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巨大潜力,上海要有充分自信。
(1)“外引内联”的区位优势 深科技发展需要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通过规模经济提高效益。全球大多数科创中心有个显著特征,就是创新资源集聚与市场资源、经济资源紧密相连,科技创新具有广泛深厚的市场基础、经济活动对科技创新有巨大需求、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较高,处于长三角经济核心圈,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腹地,而且国际市场化水平较高,为建设上海市创新中心提供了丰富的国内外市场资源,外引内联的区位优势突出。上海位于长三角经济带核心,占中国经济总量的1/4,是我国经济腹地面积最大的城市。上海市跨国公司遍布,利用跨国公司的销售网络推进深科技的国际化水平。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全球创新网络往往预示世界科技中心的趋势。截至2018年11月底,上海已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65家,其中亚太区总部85家、投资性公司360家、研发中心440家,跨国总部数量保持全国领先。上海市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深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市场开拓、国际化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2)系统完备的制造业基础优势 制造业是深科技创新的发力点,也是上海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从世界上发达国家来看,制造业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基础。美国在20世纪初期电气化革命中快速崛起,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40%左右。上海市制造业基础体系完备,可以为深科技科技创新提供研发平台、规模经济和市场条件,建设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制造业基础支撑。 上海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制造业基地,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条件非常好,具备深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借鉴国际制造业发展经验,紧跟国际产业发展前沿,形成了上海制造业发展优势,为深科技及其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上海市在装备制造、汽车研发生产、钢铁、石化和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具有生产优势,支撑了上海连续16年的两位数经济增长。同时,上海市与中央企业合作,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研发和功能平台建设。根据2017年国际竞争力指数排名,上海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指数分别为149、122.14和109.77,位居全球制造业竞争力前列。
(3)深科技创新要素市场体系完善 深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创新生态,对要素市场化水平要求较高。建设全球一流深科技创新中心,必然需要高度市场化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制度优势协同创新,建设深科技产业与创新城市协调的生态体系。当前,企业创新正从单一产品中心发展为“产品中心+创新中心”,城市从纯产业中心发展为“产业中心+创新中心”,城市软硬件基础设施对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发育至关重要。除了传统硬件基础设施,还要关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软性基础设施,为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提供软硬件环境。
上海市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为上海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经济基础、资本支持、交通条件和市场条件。在五个“中心”系统中,科技创新中心是四大中心的核心,经济中心居于最上面,科技创新中心位于最下面,是支撑另三个中心的支点。根据《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上海市市场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劳动、资本、金融、人才等要素市场完备,上海市政府充分利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制度优势,进行政策创新、经济服务体系创新,为建设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较好的氛围。
4.深科技及产业布局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功能分析
深科技与创新型经济发展总是如影随形,将深科技创新与经济力、产业力相结合,才能有力实施上海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市大力推动深科技及其产业发展,从战略定位、功能拓展、品牌创造等角度有力支持了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具体来说:
(1)大幅提升上海科创中心战略定位 尽管上海市在科技创新上成效显著,但是缺少重量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特征也比较突出。近年来,上海市下大力气、高标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基本目标是要在大国重器上有大作为、攻克深科技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深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上海布局,在关系根本和全局科学问题上大力攻关,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大力突破,打造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建立上海市深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深科技及其产业布局是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着力点,深科技将极大提高上海市科创中心的战略地位,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上海光源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深科技及其产业布局,将极大增强上海市科技创新的全球影响力。中国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全球性意义,特别是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示范效应,提升上海市科创中心全球战略定位。
(2)拓展了上海市科创中心功能 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不仅要关注重大关键技术创新,也要构筑上海市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上海市科创中心不仅要成为科技成果的策源地,更要成为科技成果应用的重要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大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力度,构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更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深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布局,上海市可以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动规律,摸索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路径,在科技创新政策、产业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布局、实体经济发展上不断探索新方式,有力支撑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实体经济是大国经济之命脉,实体企业是实体经济的活动主体,科技创新则是实体企业的生命力。深科技及其产业布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实体经济蓝海的战略性举措,深科技及其产业布局可以从科技创新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等角度不断拓展上海市科创中心的功能,全面实现上海市科创中心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有机融合。
(3)塑造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新品牌 上海制造是中国制造业的靓丽品牌,但并不是世界制造品牌。尽管上海市长期处于中国经济创新的前列,但是与国际一流创新城市相比,上海市尖端科技创新数量不足,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不够,现有科技产品无法引领新工业革命。上海制造业发展长期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大多数属于科技应用创新,缺乏原创性科技制造。深科技创新是上海制造品牌的核心发动机,上海市要下大力气发展“高精尖”深科技产业,要坚持全球创新标准、市场倒逼、企业为主的深科技创新模式,严格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才能在国际供给体系中全面塑造上海制造新品牌。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一批深科技产业创新工程,不仅具有较高技术高壁垒和原创性,而且激发了上海市先进制造业的创新活力,日益成为上海新工业革命强大支撑。
5.推动深科技创新与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基本策略
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落实习总书记对上海的指示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的战略性部署。上海市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上海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认真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上海品牌的战略举措。以深科技推进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不仅要加快上海市企业快速获得竞争优势,也要有效集聚全球资源,提升长三角区域乃至中国经济创新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上海市在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制度性创新 推进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从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突破瓶颈、解决问题,营造鼓励创新创业、集聚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体制机制最难突破,要下决心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彻底改变靠计划分配和政府审批的老体制、老思维和老办法,解决政府自身的错位、越位、缺位问题,充分激活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的创新动力。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海市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为全国探索开放创新型经济的政府管理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针对抑制科技创新和阻断创新链的问题,上海市政府要搞好调查研究、列出政策突破点、提出政策措施和改革创新举措,突破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应用型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好地产业化。比如,长期以来我国药物审批制度建设落后,新药生产批文、临床试验批文周期较长,导致领先的医药技术因为行政审批落后。美国在新药审批制度上速度快、打破常规、鼓励先行先试,长期居于医药专利技术垄断地位,获得巨大利润和市场空间。
(2)强化上海市深科技协同创新能力 上海市科创中心要建立协同创新体系。近年来,上海高层次人才资源汇集,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云集,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了一大批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未来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必须把战略协同放在突出位置,要研究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与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关系,让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取得协同效果。 在数字化时代,上海市创新中心要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上海市政府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思路,协同贸易、中小企业、研发、人才发展形成统一框架。首先是四大中心的功能协同,特别是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的协同互动,实现科技与金融、经济、贸易、航运的反哺;其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实现中心城区、市郊与远郊空间协同;最后是上海与长三角区域空间协同,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
(3)要牢牢扭住深科技创新的人才资源 人才是深科技创新及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建设上海市科创中心需要大量人才,要按照总书记指示要求,上海市政府要以更加开放理念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营造更好人才环境、创新环境、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解决上海市人才问题,关键要聚焦“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激励”三个环节,出台管用、有效、实在和符合规律的措施,把深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起来。企业是人才引进培养重点,要支持、帮助和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使用评价关键要在实践中评、在使用中评,让企业去评、让市场去评。分配激励机制建设的根本是让人才“名利双收”,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出台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真正体现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知识。要站在服务国家战略、推进改革发展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进国际国内优秀人才资源,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舞台。
(4)重视深科技发展与其他国家战略配合 深科技发展需要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配合,上海市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要与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战略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加强创新供给,更加注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我国经济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支撑。深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突破,也是独立完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更是培育民族经济品牌的战略机会。根据习主席对科技创新“三个面向”的要求,深科技创新要与经济现代化深度融合,就要与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对接,发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七大战略协同效应。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重新启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深科技产业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核心动力,未来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光通讯、基因工程、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代表着更高水平的生产效率和全新的生活方式,抓住深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再启航具有支撑意义。
结语
上海作为中国金融科技中心具备深科技创新与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性条件和各方面优势,深科技及产业能在多方面推进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从而促进产业调整、信息化建设并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唐坚等,深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年。
[2]葛俊俊,2017年上海先进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人民网,2018年5月16日。
[3]程琦,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65家,总部机构数量全国领先,东方网,2018年12月。
[4]张道根,上海基本实现创新转型最艰难一跃来源,上观新闻,2016年8月29日。
[5]高超,习近平: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投资快报,2014年05月26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