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打造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平台,助力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发布日期:2022-10-02 点击量:
(高质量打造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平台,助力可持续发展)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基础研究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其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的“活水源泉”。2021年,我国科研投入约2.8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14.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的占比为6.09%,较上年增加15.6%。
一、基础研究是自然科学的“活水源头”
基础研究是认识世界的学问,自然科学是改造世界的学问,要改造世界首先应认识世界。由此可知,基础研究是自然科学的“活水源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所谓“基础研究”,主要是指为了掌握关于某种现象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开展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其不以任何特定或专门的应用为目标。纵观人类社会文明史,基础科学在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奠基”作用。基础研究,既引领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又促进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忽视基础研究的作用,则自然科学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就如同,如果法拉第没有发现电池感应现象,则后人就无法发明出发电机;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薛定谔、海森伯等科学家的量子力学,则就不会产生核物理学,更加不会出现原子弹及核能发电。
二、以基础研究的力量支撑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双碳”目标影响下,世界能源系统及产业链将出现重大变化,并且驱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巨大变革,全球将迎来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革命。此次革命不同于传统的农业革命及工业革命,其本质是人类意识到不可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主动变革生活、生产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过程,重塑人类文明。在此次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革命中,基础研究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双碳”目标约束、高质量发展需求、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等众多因素互相交织。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当前我国更需依赖基础研究来助力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充分结合2025年“十四五”目标、2035年远景目标、2050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国家层面系统布局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第二,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中心,盯紧关键领域,比如支撑“双碳”目标的大功率风电、新一代光伏、工业流程再造、氢能开发利用等前沿技术,集中优势力量展开研究;第三,全面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聚集国际社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向心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共享,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水平。
三、高质量打造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平台,助力人类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平台政策体系
第一,相关部门需充分研判可持续发展领域对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需求。首先,通过提升战略研究水平,精准掌握基础研究未来走向,“从上到下”组织各领域专家开展相应的研究咨询,有前瞻性地指明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方向;其次,应“自下而上”调研各领域、行业、地方等对于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现实需求。第二,由科技部牵头统筹研究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对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需求,绘制基础研究国际合作需求“线路图”,考虑编制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十四五”规划,以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提供根本遵循,防止发生“未有布局”或“到处布局”的情况。第三,推动基础研究国际合作规划与各种科技计划(基金、专项)“无缝”衔接,梳理、掌握现有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大力支持尚未部署的领域,强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顶层设计,确保顶层设计有序“落地”。
上海在“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平台政策体系”方面发挥着桥头堡作用,早在2021年10月19日,上海市就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上海要“开展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交流,以探索未知世界和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为目标,提升在国际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支持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探索发起设立新的国际科技组织。”
(二)深化国际合作,筑牢平台运行“根基”
以基础研究助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破解全球共性问题的重要渠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导下,以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出发点,深度挖掘利用国际基础研究资源,积极探索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突破点和着力点,着重提高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水平。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基础研究行动计划”,统筹部署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人文交流、共建科技园区和联合实验室等行动,建设能够促进技术转移“南南”合作及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研究网络。积极组织“双边、多边”国际交流和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和有益经验,推动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在技术创新、应用示范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比如,作为中国友好国家的俄罗斯就十分重视与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跨国合作,特别是自从2019年中俄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中俄两国在基础设施、能源、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合作更是“全面开花”,新兴领域与传统领域进一步同步发展推进。2022年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北京顺利成立,也标志着中俄双方在国际基础研究领域进一步拉开了合作发展的新序幕。俄罗斯自然科学院1995年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是俄罗斯规模最大的社会性科学院,目前共拥有近4000名院士,其院士成员均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和专家,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这些都将为双方开展基础研究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支撑平台。
(三)构建国际化运行体系,提高平台管理水平
由于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主体不同,所以其运行管理模式往往也是不同的。比如,由科研机构主导建设的国际合作平台,在国内通常是由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平台属于非实体化机构,活动范围包含国内、国外不同市场,然而在经费使用、人员聘用、绩效评价等方面却执行完全相同的机制,未实现与国际规则相“接轨”。所以,亟需探索建设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平台,特别是构建国际化运行体系,制定配套保障政策,为提高平台管理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水平提供强有力保障。
2021年12月7日,中国-葡萄牙星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上海正式启动就说明了这一点,该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和葡萄牙科技基金委共同建设,是中葡两国开展海洋和空间技术基础研究的重要平台。从运行体系角度看,该实验室采取国际化运行体系,葡萄牙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都是联合成员,基于该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充分体现实验室的开放性;中葡两国将提炼出共同目标,在全面交流的前提下进行基础研究工作,不但具有独立性,而且在这种国际化运行体系支撑下,让双方的国际合作平台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作者:唐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