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以制度赋能、科教赋智、产业赋值为驱动力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6  点击量:

唐 坚/文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规划和建议》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①]由此可见,制度、科技、产业三根“大柱”对未来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则必须做到制度“赋能”、科教“赋智”、产业“赋值”,三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制度;科教;产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1 引言

     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特点就是高质量发展。所谓“高质量发展”,也就是指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发展模式,是以成果共享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源动力、以开放为根本途径、以绿色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基于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面对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作出如下重大判断:“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为主题。[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制度、科教、产业构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结构,在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更加应该发挥出重要的引领作用。

2  制度、科教、产业的三角协同机制

     1840年中国开始进行近代化探索,到1919年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主要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其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学习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重点是军事技术。第二个时期,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是由维新派发起的政治运动,其提倡要转变政治体制,从封建专制转向于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是革命派尝试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运动,最终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三个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民主”口号,意味着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已经从政治经济领域转向于思想文化领域。由此可知,三个历史时期背后相应的思维模式分别为经济决定论(产业)、制度决定论(制度)和文化决定论(科教)。以系统思维来考虑,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属于是完整的复杂系统,其是由制度、科教和产业三大要素所构成的,任何要素均无法离开其他两个要素而独立存在。众所周知,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制度、科教、产业三者间的协同关系,就好像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当三者“协同发力”时能够达到完美的稳定性,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如果没有强大的产业“赋值”,则就不会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熟制度也就没有了根基。同理,如果失去了制度与科教的支持,现代产业也就无法蓬勃发展。此种互为因果的联系,清晰地阐明了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三大要素(制度、科教、产业)间的互相依赖性。

      2.1 制度“赋能”

      制度,是“定国安邦”的根本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定海神针”。唯有始终坚持、发展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经济才能够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制度分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方向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曾经提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③]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与伟大“中国梦”的目标相契合、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能够为推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的制度政策支持。[④]比如:2020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喜迎“1周岁”。在吴江、青浦和嘉善三地,长三角示范区致力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共32项、重点项目共60个。2020年1-9月,示范区两区一县的生产总值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1.8%,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实现逆势增长;实到外资同比增加31.8%,显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新热土”。[⑤]

      2.2 科教“赋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一方面,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几年内,国内经济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新动能,尤其是围绕新技术形成的全新业态、产业、模式等迅猛发展,平台经济、信息经济以及共享经济等已经成为经济的全新发展点。大量实践说明,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显著的成效。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起着强大的驱动作用。科学技术可以对生产模式与生产力造成直接性的影响,促进产业改革、创新。自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进入到密集活跃时代,新工业革命和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重新构建世界创新版图,从而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优化。现阶段,国内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变的重要阶段,面对科技革命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应当依赖于科技创新来打造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利用好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⑥]比如:自2015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动高新技术创新发展,重点攻克主要核心技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新动能培育以及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等层面取得显著。科技重大专项完美“收官”,核电、移动通信以及新药创制等项目获得明显成效。“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复兴号”上线营运以及人工智能、5G、新能源和区块链等加速推广。上海、北京和粤港澳等科创中心正抓紧建设,169家高新区与21家国家自创区已经成长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领头雁”,高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8.1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2万亿元,增幅在50%以上。[⑦]

       2.3 产业“赋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⑧]由此可见,产业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新发展阶段,产业对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赋值”表现在诸多方面,主要包括产生大量的经济效益、巨大的价值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等。比如:近几年内,上海浦东聚焦“数据港”硬核倍增战略,致力于建设“全球数据服务中心”、“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到2025年,浦东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将会达到55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0%。2012年,首批国家软件名城示范区开始建设,产业发展进入繁荣期。以IBM、SAP和微软等为代表的跨国企业,以展讯通信、喜马拉雅和万得资讯等为代表的“双创”企业,以宝信软件、华讯网络和银联数据等为代表的百强企业集中扎根于浦东,迅猛发展。目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发展成浦东“增幅最快、创新成果最多、经济密度最高”的产业。近5年内,浦东新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年均增幅为12%,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20%。2019年,浦东新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达到了3939亿元,与2018年同期相比增加11%;从业人数共有25万,人均营收在150万元以上,排在全国前列;软件著作权3.3万件,年均增幅在30%以上。

3  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3.1 制度保障经济运转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将坚持新发展理念,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和壮大新动能,不断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更多机遇。”[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经济运转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激发各创新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其一,国有经济的创新功能可以促进原发性创新和重大基础理论创新。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层面的创新,应当由原发性创新和重大基础理论创新来推动,原发性创新和重大基础理论创新自身的开展以及其成果向新产业与新技术的转化,直至终端产生经济利益,不但持续时间久,同时投资花费庞大,存在着极高的风险,然而关乎着全局和国家的安全;因此,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基础上,该领域应当全面发挥国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紧盯全球前沿科技,开展基础性、原创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研布局。其二,全面挖掘及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潜力和活力,整体提高国家创新水平和能力。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载体——“新经济”(由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组成)的推进过程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第二,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原则,在认可劳动差异的基础上,推进劳动贡献与劳动报酬的相互对接。其一,劳动者根据劳动贡献取得劳动报酬;其二,技术、知识、数据以及管理等生产要素根据贡献进行分配,此种分配体制不但有助于激励“勤劳致富”,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科研创造性以及能动性,充分激发其创新潜能。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注重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发挥,从根本加强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还能够有效释放人民群众的消费潜力,产生庞大的市场需求,形成全新的额经济增长点,为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引领和推动创新。第一,市场经济经由竞争而带动创新。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可以基于价格波动情况,经由竞争机制将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分配到收益更高、效益更好的行业中去,进而产生创新要素资源的聚集效应,为企业创新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其二,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应当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全面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政府部门采取宏观管理、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等方式,高效防止公共产品供给缺乏、外部负效应等现象的出现,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让“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进而推进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3.2 科教提供发展动力 

      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是目前及未来很长时间内确定经济目标、制定发展战略、执行宏观调控的内在需求。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是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科教提供发展动力的主要机理为:第一,加强企业制造效率,扩展价值活动界线。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经由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长期维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其高质量发展能力。第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绿色创新。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经由技术创新的大量积累、知识资本的裂变和嫁接等,实现规模报酬的递增,借助颠覆性和变革性技术抢先占据市场,获得“超额利润”,产业当中的企业资源表现出“VRIN”的特点,加强产业结构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其对于环境突变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经由非技术创新的试错匹配及经验累积,提高产业对资源的整体掌控能力,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大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升经济效益。所以,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的效果显著。第三,引领行业发展走向,满足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经济发展来说,科技创新就是其原动力,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以人为本”、“科技求善”的创新理念揭露出了科技创新服务于人类的本质特征。所以,全面挖掘、扩展乃至创造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对推进科技创新进而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⑩]以华为为例:华为作为5G领域的“领头羊”企业,其针对5G提出的解决方案备受人们的关注,代表着行业发展走向。并且,华为还试图消除全球各国间的“数字鸿沟”,不断创新智能终端与ICT基础设施,推进技术“更便捷、更简单、更实惠”,使得更多的人们可以共享智能化、数字化“红利”,进而大大加强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比如:华为提出的“RuralStar”农网方案,使得数百万农村人口与网络成功连接;除此以外,华为还积极与欧盟聋哑人协会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联合推出“StorySign”等智能应用,使得人们可以用到专业级的拍摄技术。华为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过程中,同样塑造了较好的品牌形象,大大加强顾客的忠诚度与满意度,保障华为“又快、又好”发展。

      3.3 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从创新驱动方面来看,创新驱动理论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为了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优化和解决生产加工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实现从“投资要素、质量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转变,即从“低级产业”向“高级产业”转变,不再将质量作为产品的唯一性标准,还需对设计、生产等流程加以系统性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倒逼高新技术产业去开发全新的产品,在新技术、新材料、新思维和新模式下,企业的主营业务可以在新领域中抢占市场。

      从协调发展方面来看,当前国内的二元发展结构仍然存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可以有效推进城市在群众工作、住房以及生产等领域的发展,大大减少了群众在城市中的生活成本,促使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施梯度转移,有效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现象。除此以外,产业转型不仅破解了原有的二元结构,而且还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使得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可以为区域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加强区域生产效率,以先进引领带动落后,资源流动日趋深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从绿色发展方面来看,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必定要转变能源耗费形式,我国以往走的道路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因为工业化的影响而难以转变现状。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因此绿色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国内的各种高能耗产业均在追求低能耗的生产模式,旨在实现绿色发展。而在该环节,各行业、各领域都已渐渐树立起绿色发展意识,思想层面有着根本性的转变,且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绿色管理机制。[11]    从开放发展方面来看,产业转型可以推动我国与其他各国的经济贸易来往,即使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列全球第二,然而人均水平排名却并不高。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升级将会使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起更广泛的联系,不但可以引入他国的先进技术,同时可以向他国输出国内的先进技术,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将过剩产能转移至他国,使得国内商人与国外商人可以密切往来,在各自所处的城市进行投资工作,大大拓宽了开放范围。而产业转型可以创造更加多的高端产业,使得我国可以占据全球市场,进一步转移低端产业阵地,为各企业取得更加多的市场及资源扶持,此为我国的开放发展战略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4  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以制度“赋能”、科教“赋智”、产业“赋值”为旗帜

       4.1 以制度完善“赋能”

       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要想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则应坚持以制度完善“赋能”,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推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更加成熟,促进公平和效率的高度统一。严格遵守“多劳、多得”基本原则,重点维护好劳动所得,提高劳动者尤其是一线劳动者的报酬,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从根本上确保劳动者共同创造财富、共享发展成果,保护正义、公平,推进共同富裕。建立健全技术、知识、数据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贡献、由贡献决定报酬”的体系。构建以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和税收等作为关键手段的再分配调节制度,科学调节地区间、城乡间、各群体间的分配关系。[12]坚决抵制通过不合理竞争获得收入的做法,将收入取得创建在要素贡献与公平竞争的前提下。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构建高标准市场机制。构建高标准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产权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快构建要素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体系,提高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市场主体的活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涉及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以及生态保护等,把握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完善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引导,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为主要工具,就业、投资、产业、地区和消费等政策共同作用的宏观调控制度机制。

       4.2 以科教创新“赋智”

       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要想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则应坚持以科教创新“赋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主体地位。对于技术创新主体——企业而言,应当通过技术入股、研发经费抵税、财政扶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途径,从政策层面支撑企业按照市场要求自主科研立项、增加研发投入以及聚集研发资源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同样需依赖于企业,紧紧围绕市场来推动科技创新,将科研机构、高校拥有的研发资源与企业市场导向诉求相互结合,推进各类创新资源合理分配,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化的无缝衔接。

       第二,持续改善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支撑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一是,建立健全科研资源市场化分配机制,破除影响创新的僵硬化管理制度,填补政策空白,建设有助于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的运作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引领带动民间资金向科技创新“进军”;三是,摸索建立投贷融合的融资新体制,加速科技担保与保险的发展步伐,鼓励原创性科技创新;四是,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创建有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有效应用的良好环境。[13]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功能。与推进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庞大需求相比,当前优异的科技创新成果相对较少,并且本就有限的科技创新成果并非获得大范围的普及运用,导致此种现象的根本成因便是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市场才是其原动力所在,所以应当加大市场调研力度,精准定位需求痛点,全面掌握高质量发展规律、科技创新规律以及市场需求规律等基本规律,迎合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态势,盯紧智能制造走向,积极推进经济价值大、科技含量高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装备等创新,聚集各方力量以攻克满足市场需求的重点核心技术。

       第四,注重人才驱动创新。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发力点就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打造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应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与激励约束制度,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培养各种创新人才与队伍、开发好应用好人才资源。在科研经费应用和科研项目管理层面,提高科研工作者的自主权,给予科研人员以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与人财物支配权。建立健全以提升知识价值为指引的配置政策,适当增加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比重,全面激发科研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4.3 以产业投资“赋值”

       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要想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则应坚持以产业投资“赋值”,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盯紧核心产业投资领域。在全面掌握产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目前产业发展的具体状况,盯紧核心环节、主要方向以及未来走向,加速创建、引领和适应全新的需求,培育全新的投资增长点,促进相关产业领域加速产生规模效应,重点培育新的“增长极”。比如:在新工业革命和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时代背景下,加速5G商用进程、不断增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进旅游和教育等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牢牢把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步伐。

       其次,创建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加速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落实到实处,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财政、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以及人才等各项政策,大力扶持产业集群构建、“领头羊”企业培育、综合人才培养、核心技术攻关等若干项目。对于产业集聚发展“高地”的创建,需完成好以下四项工作:第一,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引领能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中心,加速创建若干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壮大。第二,加快产城融合步伐;在创建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促进“生活、生产、生态”的深度融合,加速形成“以城兴产、以产促城”的发展趋势。第三,注重应用场景创建;紧紧抓住重点领域,首先在条件允许的集群中尝试创建若干应用场景,采取“先行、先试”的模式,不断加速新兴技术的产业化进程。[14]第四,不断加强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能力;全力支持具备条件的集群根据发展需求开展“新基建”工作,加大计量测试、设计研发以及标准认定等公共平台的支持力度。

       最后,提高资金保障能力。第一,强化政府资金引导。对于各级各类创业投资、政府资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转变政府资金支持模式,增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引导效用,根据市场化规律指引促进民间资本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第二,增强金融服务水平。激励各类金融组织开发出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金融服务与产品,摸索创建新兴产业金融事业部或者服务中心。不断改善发行上市机制,提升科创板等对于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第三,推动市场主体投资。全面发挥国有企业在主业方面的巨大优势,引领推动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布局新兴产业。激励有条件的所有制企业协作或者单独承接各种产业化、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研发等其他建设项目。

5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目标并非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经济发展模式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华丽转身”,则需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制度、科教、产业等。从制度“赋能”方面来看,推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更加成熟,促进公平和效率的高度统一;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构建高标准市场机制。从科教“赋智”方面来看,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主体地位、持续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功能、注重人才驱动创新。从产业“赋值”方面来看,盯紧核心产业投资领域、创建产业集聚发展“高地”、提高资金保障能力。在新发展阶段,应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制度“赋能”、科教“赋智”、产业“赋值”三者“齐头并进”,争取早日实现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

      [2]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N].人民日报,2020-11-02.

      [3]李莉,张丰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于高质量发展效能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20(08):25-29.

      [4]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N].经济日报,2019-11-25.

      [5]长三角示范区揭牌一周年,32项制度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N].2020-11-02.

      [6]韩彬.使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N].经济日报,2018-12-07. 

     [7]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N].新华财经,2020-10-21.

      [8]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N].新京报,2019-09-19. 

      [9]习近平出席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新华社,2019-11-06.

      [10]陈劲,刘海兵,杨磊.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与路径重构[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20(03):32-46.

     [11]张明磊.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科技智囊,2020(04):14-17.

      [12]何自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N].光明日报,2019-11-26.

      [13]陈庆修.科技创新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N].经济参考报,2019-02-20.

      [14]发改委解读: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N].人民网,2020-09-23.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