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创新发展楼宇经济 增添上海浦东发展源动力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9 点击量:
(一)积极运用“互联网+”
树立稳固的“互联网+”思维,创建楼宇经济生态价值。楼宇领域“绿色、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成为楼宇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互联网+”将促进楼宇向主动能源管理、系统高度集成、云服务的方向健康发展。首先,需牢固树立起互联网思维理念。在现阶段“转形式、调结构、增动能”的环境下,浦东新区政府应当建立“互联网+”理念,弃用“粗放、盲目、无序”的发展战略思维,将未来的发展重心转移至环境、产业、服务等层面上来,始终围绕社会、经济、生态、人文方面的全方位综合效益。需树立起共享经济思维、大数据思维以及用户至上思维等,将处于闲置状态的楼宇、企业内部价值偏低的零散资源经过互联网集聚起来,对其实施激活与赋能,推动其转变成对有效的经济体,进而形成巨大的商业力量。内部组织的扁平化发展,从以往纯粹地追求“租金、场地”转型为追求“资源对接、创新创意、空间分享”,创建起“互联网+赋能+平台+信用”的集“创业服务、创新技术、沟通载体”于一体的创业生态。其次,需营造楼宇互联网环境。突破以往写字楼较为封闭的圈层网,促进信息、资源、人脉等共同分享;创建以楼宇为主的楼宇服务链,以“楼宇+互联网+入驻企业”为中心,提供若干衍生型的服务,覆盖楼宇服务链的所有层面,为楼宇内所有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逐渐产生楼宇的“经济生态圈”。最后,需积极创新楼宇商业模式。以“领头羊”企业或者行业协会为中心,打造“互联网+楼宇+产业集团”,汇聚产业链内的中小企业及有关服务支持机构,通过微股份的方式,在限定楼宇内部采取“总代理、总集成、总承包”的形式,共享包含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以及信息等在内的众多产业要素,进而促使企业与产业间形成效应,并且产生竞争力较强的经济实体。可以成立中小企业产业集团,有利于传统型企业完善产业链,重新构造商业模式。比如:运用“互联网+楼宇+产业集团”的全新商业模式,以互联网来替换UBC当中的联合体,使“线下联合”转向于“线上联合”,构建UBC运行方式的“升级版”。
(二)基于政府导向的楼宇经济社区化发展形式
伴随老城改造、新城开发、产城结合的同步推进,城市中稀缺的已经不再是写字楼等一般性商务楼宇,而是可以将“品质化、国际化、个性化”做到最好的特色楼宇,所以,楼宇经济迎来了从“2.0”转向“3.0”的重大发展机遇。在楼宇经济2.0时代,商业楼宇的业主只顾追求租金收益与政府需求属地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的税收间的矛盾,楼宇业主在运行环节“重租轻税”的逐利特性使得企业过度关注短期性的“租金”效益,从而对进驻楼宇企业的税收贡献率与属地率、经济业态、产业导向等造成影响。在楼宇经济3.0时代,从基本办公诉求,到优质物业服务,直到可持续运行,全方面对于楼宇的诉求、需求以及角色定位均做出现了巨大的改革变化。楼宇业主、地方政府部门经历了从楼宇建造商向楼宇运行商的转变,从“多、快、好、省”建楼卖楼、单纯寻求租金最大化、高度关注短期性收益回报,转向于追求整体效益、业态培育、长久性持有,更为关注城市社会建设和发展楼宇经济间的协同性;商业楼宇的物业管理由传统“防小偷、扫地、看门、收件”的“粗犷式管理”,转向于“效率、智能、个性、环保、安全”的“管家式服务”,物业管理更加重视个性诉求、细节完善以及用户体验等。
(三)优化政策措施
楼宇经济的发展壮大与软环境状况密切相关,没有完备优质的软环境,便很难推动楼宇经济的客观发展。第一,不断改善、优化推动楼宇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增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置楼宇经济发展引导资金,按照具体工作进度以及其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对政府机构与市场主体(包括楼宇业主、楼宇开发公司、楼宇企业)进行相应的支持与奖励。第二,构建分工合作管理制度。政府机构需全面发挥出指导、服务以及协调等作用,创建联席会议机制,将责任分工贯彻到实处,强化各个机构间的合作,形成有助于楼宇经济发展壮大的体系。相关机构根据自身对应的职责,帮助楼宇进驻企业完成好选址落户、项目调研、开业准备、注册登记等有关服务工作。第三,创造发展环境,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积极打造“五大服务平台”:即“社会中介服务平台、政府服务平台、金融信贷服务平台、科研技术服务平台、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将“十项服务”引进楼宇,主要包括:党务服务、科技服务、开展信息服务、招商服务、劳动用工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环境治安服务、子女入学户政服务。需定期举行楼宇进驻企业座谈会、年终奖励会、季度调节会。第四,创建楼宇经济指数评价机制。从环境发展、基础发展、效益发展以及规模发展等层面着手,针对楼宇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实施评价,为地区楼宇经济支持政策与发展计划的确定提供参考。
(四) 创建总部经济发展生态链
未来,浦东新区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通过“融合、赋能、共赢”的发展思路,积极参与创建浦东总部经济发展生态链。首先,成立总部资源库。总部经济是发展楼宇经济的典型象征。根据各个方面的数据可知,总部经济在浦东起到着巨大的作用。为更深层次地发挥出平台数年以来创建的大数据库作用,服务中心将进一步完善跨国企业档案,精准把握跨国企业在华投资行业、国际布局、在浦东总部功能布局,推动总部经济更加好的服务于“五个中心”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互惠共赢”,并且依靠总部大数据库积极探索跨国企业的发展形式,促进自贸区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与民企、央企的深度结合,共同扩展“一带一路”全球化市场,提高总部在国际资源方面的分配能力,逐渐增强浦东新区的全球影响力。其次,建立总部经济生态联盟。借鉴世界银行采用的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对标全球最高水准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全面发挥在沪专业组织、国际机构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与改善浦东区域营商环境。并且,还需要与国内外有着相同志向、且具备较强影响力的高等院校合作设立“总部经济发展研究院”,积极打造总部经济服务品牌,整体加强生态链的交流、互动、调节能力。除此以外,服务中心每年需定期举行2-3次联席会议,结合当下的经济焦点话题,提出推进政府改革、企业沟通、完善平台的建议与意见。经过吸引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资深企业家等加盟,打造专业智库团队,服务总部经济,借此加强人才整体竞争力。
(五)加强精细化管理能力
要想有效提高楼宇的综合效益,就需要在“精细化管理”上做足功夫。例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商务服务,实行高效、优质的物业管理,加强商务楼宇的管理效率与质量;建造商务休憩中心,并且完善商务酒店、酒店式公寓等配套商务设施,创建优良的商务环境。另外,在楼宇建造完成以后,不可只依靠企业自身单独运行,还需政府机构提供大力的服务支持,主要包含: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精心创建优良的“市容、绿化、公共服务、公共文化、交通、治安”等周围环境。浦东新区还需要打造为楼宇提供服务的平台,此平台需整合各个有关职能机构的行政资源,努力做到“一楼一套服务策略”、“一楼一个服务队伍”。充分结合各个楼宇软硬件水平与功能定位的差异性,定制专属的个别化服务管理策略,由政府机构精心建立的专业化服务队伍为楼宇进驻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充分、高效的“贴心服务”。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增强对楼宇进驻企业有关行政审批的指引与服务,进驻企业能够在此平台上完成全部的审批事项。要不断改善、优化服务体制,经过该平台构建包括政府机构、楼宇业主、进驻企业、物管公司等在内的多方定期沟通体系,及时交流相关信息,帮助企业妥善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且,还应制定与之相互配套的奖励政策,涵盖对进驻企业的支持、对招商主体与楼宇业主的奖励等等,吸引具备更强影响力的企业进驻到楼宇中。
(六)强化楼宇载体建设
现阶段,浦东新区的楼宇载体建设水平有待提升,欠缺个性化特色,无法经过创新发展楼宇经济而达到产业聚集的目标。仍然有着多业态、多产权的现象,未来浦东新区应从软硬件环境、产业融合、信息交流等方面着手,加强楼宇载体建设。 第一,优化软硬件环境。对于底子相对薄弱、软硬件设施较差并且无法满足功能需求的楼宇,需要以提高楼宇档次为根本目标,以加强服务水平与功能强化为主要途径,进一步细化楼宇建设目标,改善楼宇周围的配套设施,优化楼宇的整体环境,增强楼宇形象与专业服务水平。第二,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在充分发挥楼宇金融主导作用的同时,需向着功能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高度重视引入包含会计师事务所、报价、通讯、保安、计算机、律师事务所等在内的各种现代化服务业。除此以外,还需要积极推进休闲购物、旅游观光、会议接待、餐饮娱乐等各类服务型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引入新兴能源、文化创意、节能环保以及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型产业,尽可能创建旅游资源集群、文化产业集群、金融集群、商业集群等各式各样的“集群”,进而促进楼宇载体建设水平的不断加强。第三,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体系。经过强化内外信息的交流,对外注重产业动向、政策措施等有关信息的公布,提升与潜在投资企业的信息供求匹配程度等功能;对内实现各个机构、各个楼宇信息资源的共享、工作汇报、业务对接、管理等相关功能,为楼宇产业发展、监管软硬件环境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七)大力培育特色高产楼宇
第一,大力培育“特色楼宇”。严格遵守“一楼一特色”、“一楼一产业”的基本准则,吸引广大优质有特色的项目与支柱型产业落地发展,逐渐打造楼宇经济的规模化效应。加强全区的统筹规划,以楼宇产业为中心,拟定特色楼宇培育工作规划,坚持“因楼制宜”原则,指引区内楼宇错位发展、特色化运营,防止同质竞争;加强培育工作的精准性,贯彻落实“以楼聚产”,紧紧围绕楼宇产业方向,运用市场、政策、招商等形式,致力于创造高端服务业、类金融、“互联网+”、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关键业态汇聚。实施特色确认工作,积极探索特色楼宇评选模式,按照楼宇进驻企业数目、主导产业进驻面积,评选出若干税收贡献巨大、产业业态明显的“特色楼宇”。
参考文献
[1]任雁,文萌川,卢学辉,etal.标准化服务楼宇经济的探索——以成都市楼宇经济服务标准化创新发展为例[J].标准科学,2018,535(12):124-127.
[2]李明超.政府导向的楼宇经济社区化发展模式与提升策略——基于政府经济学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7(11):68-75.
[3]李明超.城市治理导向的楼宇经济社区发展模式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72-82.
[4]何继新,付杰.国内外楼宇经济的实践及对天津楼宇经济发展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5,35(1):135-144.
[5]黄鹤群."互联网+":楼宇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空间——以南通市主城区楼宇经济发展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7(4):77-82.
[6]张昊.南京市玄武区楼宇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6(36):19-21.
[7]陈新国,褚兴森,葛海荃.推动区域楼宇经济健康发展[J].山东纺织经济,2018,No.257(07):36-37.
[8]刘晓红.探索新形势下楼宇经济的发展之路——芝罘区楼宇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7(11):29.
[9]蔡建波.山东省会济南城区楼宇经济发展问题探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2):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