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上海浦东新区加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 建设策略研究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9  点击量:

唐坚/文

      摘要:人才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上海浦东新区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的核心在于是否能够汇聚国际顶尖的人才。现阶段,国际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上海浦东新区要想在国际人才争夺战中取得显著成绩,不但需制定了普适性的人才政策,更加需充分考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特征采取强针对性的人才队伍建设策略。本文就大数据背景下上海浦东新区加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才;加强

      引言:目前,伴随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超级计算、大数据以及脑科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中国人工智能已进入到全新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模式,更关键的是还对当今全球产业竞争的局势造成重要影响。为抓牢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抢占人工智能产业的高低,早在2017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及:截止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将发展成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核心产业规模将在1500亿元以上,带动有关产业规模1万亿元以上。未来,人工智能涉猎的领域必定更加宽泛,主要包括智能制造、国防建设、智慧城市、智能医疗以及智能农业等众多领域。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已将人工智能提升到“保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并且出台了很多有关的配套制度。因此可知,目前新一代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产业新生态,将来人工智能必定是国际产业与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当下技术密集度最高的一种产业,全球各个国家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可用“求贤若渴”来形容。现阶段,一场以人工智能人才为中心的争夺战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但我们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当前正处于培育及发展的核心阶段,更加需汇聚大量把握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优秀人才来发挥引领功能,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表现得更加迫切。2019年5月,工信部宣布将上海浦东新区打造成“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对大数据背景下上海浦东新区加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策略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AI),又可称作“机器智能”、“智械”,主要是指由人制造出的机器所呈现出的智能。一般而言,人工智能所指的是经过计算机程序以展示人类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的核心作用在于创建可以与人相似乃至是超越人类的知识、推理、感知、沟通、学习、规划、移物、操作机械与运用工具的能力等等。目前,有很多的工具已经运用了人工智能,涵盖逻辑推演、搜索与数学优化等。而以认知心理学、仿生学、经济学、概率论等为基础算法正在不断研究、探索中。思维源自于大脑,而思维调控行为,行为需基于意志才能够实现,而思维是针对全部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就如同数据库那样,因此,人工智能最终会变成机器而代替人类。

二、大数据背景下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虽然上海浦东新区的人工智能产业排在全国前列,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企业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相较于北京、深圳等地依然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而言,主要展示在下述几个层面:(1)产业总体情况方面的差距。在“2017年赛迪中国人工智能百强名单”当中,北京凭借46家百强企业排在首位、上海共计18家(包括浦东新区3家)、深圳16家。在200强名单中,北京依然以77家占绝对性优势,上海浦东新区共计有8家企业入选,远远不及北京与深圳。在“2018年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百强名单”当中,上海浦东新区总共有5家企业入选,排在北京、深圳之后。然而,从收入水平角度来看,上海浦东新区企业的名次相会靠后,排在靠前的图麟科技的收入水平只有3-4亿,处在第三梯队。整体而言,与北京、深圳等地相比,上海浦东新区在人工智能产业能级、产业规模与数量等层面都毫无优势可言。(2)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整体较小。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上海浦东新区企业处在试加工、研发、量产及扩展市场阶段的占比依次是29.9%、36.2%、29.4%,人工智能产业同样正处在刚起步发展阶段,企业规模整体较小,收入规模整体相对偏低,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可以实现千万元级别的收入规模。然而,收入较少就间接性造成此部分企业在研发上无更多的投资,大大阻碍了企业的后续发展。

      2019年5月21日,“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正式揭牌,此是国内第一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相关方案显示,将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平台,积极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制度保障、运用示范、人才汇聚的上海高地,逐渐产生可复制、可普及的经验、样板、标准等等。先导区将充分运用上海浦东新区在产业基础、改革创新、科创资源以及应用场景等诸多层面的巨大优势,重点创建核心产业集群、探索实践制度改革、促进标杆应用示范,尽可能在2021年初步创建起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制度规范与行业标准先行先试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技术及产品运用示范区,并且还需建设起辐射长三角区域甚至全国的人工智能高地,促进全国人工智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人才现状

      近几年内,基于集成电路产业所累积的优势,“AI+城市管理”、“AI+金融”、“AI+教育”、“AI+医疗”等不断发展,上海浦东新区打造人工智能人才团队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临港、张江等地聚集了大量海内外优异的人工智能人才,共同推动着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人才的现状:

      第一,从性别与年龄角度来看,在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人才当中女性占1/4、男性占3/4,性别差异比较明显,相较于上海市的行业人才结构同样有比较大的差异,然而此结构与2017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所列数据相同。在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人才中,有94%的人年龄低于40岁、年龄低于30岁的占比为55%、高度的年轻化造成生活负担巨大。此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人工智能人才的“高度年轻化”以及人工智能的“新兴”,然而同样意味着与男性青年有关的各式各样生活问题的高度集中。特别是在小规模初创企业中,队伍的过度年轻化通常是并购频率较高、发展计划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第二,从学历角度来看,总体学历层次比较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近1/2。其间,本科、硕士、博士所占比重分别为53%、42%、5%,人工智能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总体较高,远远超过了上海全市的综合水平。此不但体现出了人工智能产业的“高端”,同样体现出了上海浦东新区内人工智能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处在比较高的层级,也代表着建设人工智能人才队伍需投入巨大的资金,并且将会从较高的生活环境诉求、薪资诉求、事业发展期望值等方面表现出来。

      第三,从人工智能产业层级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产业可以划分成应用层、技术层、基础层三个不同的层级。整体来说,我们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中心在于应用层,基础层相对较差。在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人才当中,应用层占比为19%、技术层占比为56%、基础层占比为12%、其他占比13%。这也就意味着:一方面,在基础理论探究层面,特别是深度学习、算法等相关领域,上海浦东新区有着很大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与我国其他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对比来看,上海浦东新区内的技术研发类人才存量规模较大、优势显著。

四、大数据背景下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人才的“标准”

      2019年6月27日,在上海张江正式建立了“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人才联盟”(以下简称“人才联盟”),首批共计有26家人工智能机构与企业获得了证书。上海社科院“海外人才研究”团队与“人才联盟”联手,公布了人工智能人才的“浦东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此“标准”意在为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划分、评价奠定基础,指引人力资源组织以及用人企业严格遵守行业用人标准,推动创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科技、人才以及产业等相关部门需充分结合自身职能,在服务企业、制定政策及申报项目等多个层面提供参考,推进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人才联盟”的建设,为人工智能人才的社会化评价给予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样意味着上海浦东新区在全力推动人才评价的社会化层面跨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2018年初,“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式开始,由上海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领导,浦东新区组织部、科经委带头,社科院“海外人才研究”团队主要承担收集信息、实地调研、提炼指标、规划标准等工作。在1500多份问卷调查、2.3万份应聘简历分析、10余场专题座谈、50多家企业岗位诉求描述等前提下,创建起了“引领性、市场性、专业性”的三维评价模型,制定了人工智能人才评价标准机制,重点对于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企业比较完善的19个人工智能核心岗位制定了岗位说明,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人工智能人才分值体系。

五、大数据背景下上海浦东新区加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策略

      (一)建立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教育的深层次的结合,引起了教育环境、需求、模式、治理、评价以及教师队伍等诸多改变。从教育环境角度来看,跨界交叉结合、人机交互、极强智能化与数字化的环境为达到泛在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从教育需求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转变了传统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诉求,重点在于培养交流、合作、创新、及处理繁杂问题等相关能力;从教育模式角度来看,为学员制定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以及智能化的学习环节提供追踪服务;从教育治理角度来看,智能化能够大大加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从教育评价角度来看,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从教师队伍角度来看,人机交互能够让教师承担更加具有创造性的能力培养及德育等有关工作。

      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上海浦东新区需要建立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起以学员为核心、德育为主体、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开放、连接、个性、敏捷”的全新教育形态。具体而言,需由资源、环境、教师、评价以及教学形式等五个层面着手:一是教育资源,建立虚实结合、线下线上结合的“开放、多样、适切、便捷”的数字化资源供给服务机制;二是教育环境,产教结合、科教结合,畅通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创建起智能化、泛在型学习环境;三是教师,全面贯彻人机协同的双师教育体系,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团队;四是教育评价,积极落实以数据为驱动力的“精准化、过程化、整体性、多样化”评价;五是教学形式,大力推广运用启发式教学、自学式导入、探究式学习、互动式交流等新形式。

      (二)协同交叉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了学和教之间的关系,推动了教学方法、教育形式的转变。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促进技术、学科以及产业三者的聚集、交叉,由某种意义层面而言将会重新塑造人才培育、科学范式以及社会发展等形态。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具备强支撑性及渗透性的特征,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将人工智能提高至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高度,推进人工智能更加好的服务于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

      当前,全球多个发达国家已经达成共识,即发展“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这也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趋势,将人工智能塑造成更伟大的人性化力量以促进有关产业与学科的发展。由教育体系层面而言,人工智能推动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教学先行、教育先行”,此为培养人才的核心活跃点。由当前全球各国及主要院校制定的教育计划来看,人工智能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伦理道德、应用示范。

      《规划》中多次提及了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且需率先开展教育布局,充分反映出了《规划》的规划前瞻性以及先行性;除此以外,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突出人才培养的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更深层次地改善高校的科技创新、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还需推进高校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等等。21世纪的大学高等教育面对着巨大的改革,完全不同于20世纪的教育形式,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受到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发展的影响。在此环节,通识教育依然是高等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建议在专业化教育与通识教育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更为关注通识教育。通识教育需要更加重视计算思维,计算作为通识教育基础教育的主要手段,需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行计算思维、计算手段、计算形式等层面的训练,进而产生更为成熟的培养体系。

      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加速及促进作用。教育信息化由1.0逐渐转向于2.0,其教育理念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记忆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从“把握知识”向“全能发展”转变。上述范式都是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赋能以后,加快了教育模式转变的进程。将来,上海浦东新区需要经过学科的交叉汇聚,不断改善人工智能的学科生态系统,进而培养更多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三)优化“产学研”培养模式

      对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规划》明确提出:“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鼓励校企合作。”因此,上海浦东新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优化“产学研”培养模式,进而加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以需求为基础拟定人才培养计划。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为实现人工智能发展的根本目标而服务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应“服务于各式各样的学习需求”:从宏观角度来看,应该以国家已经出台的有关文件及政策为根本,进一步研究中央政府的整体部署,以发展需求为中心,拟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计划;从中观角度来看,应当充分结合当前人工智能的市场诉求及发展状况,掌握专业服务的领域、地区的发展态势,可联合相关企业共同拟定人才培养计划,落实人才需把握的专业理论及技能等;从微观角度来看,在拟定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拟定计划。经过科学高效的方案拟定及执行,建设高质量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

      其次,共享优秀人才。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时,高校和企业应发挥各自的优势,二者相互合作、互相促进,推动企业进一步融入校企合作。由人才流通与研究内容层面而言,企业所需的是高校的研究人才、高校所需的是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以及各种数据,而顶尖人才需在高校与企业间不断流通。部分大企业邀请的高校优异人才大都开展的是科研方面的工作;高校教师在企业中兼职,有利于双方在资源上的获取与整合。

      (四)创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生态

      未来,上海浦东新区还需创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生态。人工智能形成于达特茅斯的跨学科开放、沟通、互动,发展于技术先驱们大量的跨学科研究、探索、实践,普及于开源软件运动的共享传递,获益于应用的带动、资本的驱动,形成了产业界倒逼教育界加快人才供应速度的现象。采取以往的学科培养方式是无法实现如此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上海浦东新区需要充分运用不断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日益创新的大数据技术等,经过面向应用的研究导向性探索以及实践,在已有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当中创建竞争型的培养生态,为人才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自由成长,创建“基础学科素养+人工智能思维模式、基本技能锻炼+实践应用”的培养新生态。

      (五)制定相关人才发展计划

      在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上海浦东新区应整体布局、统一施策,抓紧制定相关人才发展计划。2018年4月公布的“浦东人才发展35条”已开始直面人才队伍长时间存在的多个“顽疾”,并且注重处理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类新问题。与其他行业领域对比来看,人工智能具备极强的前瞻性、引领性、全局性,人才队伍建设策略以及行业发展趋势都关系着上海浦东新区将来的发展定位,甚至对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都有所影响。所以,需面向未来、立足全球,抓紧制定、执行《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人才发展规划》,从战略层面入手对上海浦东新区未来10年内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整体部署。

      (六)以机构为载体汇聚领军人才

      人工智能人才是精英型人才。由于他们薪资收入相对较高,极少会遭受房价等生活因素造成的影响。在薪资待遇有所保障的前提下,精英人才更加重视的就是工作环境与事业平台。所以,人才政策固然重要,更加关键的是要为这部分人才提供能够发挥自身才华的事业平台。现阶段,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的平台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顶级研究机构;第二,大企业。与此同时,因为大企业需基础研究,科研机构需大数据,因此二者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争夺人工智能人才这场无形的战争中,上海浦东新区应当以国际化的视野,积极对接国际领军企业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国际顶尖的人才队伍与研究机构,在“一流平台、一流机构”上做足功夫。

      (七)创新人才制度与政策 

      当前,在党中央政府的加速推动下,人工智能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速推动各项人才制度与政策创新,尽可能形成能够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异环境、特殊政策、独特体系,通过着重引入急需人才、培养主要人才及创新队伍等途径,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体系。还可运用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柔性引入的形式,引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断充实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制度与政策不但需展示在理论指导与战略价值层面,更加需满足产业发展基本规律以及生产实践保持同步的需求,需按照人工智能发展时期的改变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有效达到不同发展时期对应的人才诉求。

六、结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全新驱动力,将不断释放出多次科技革命及产业升级所累积的巨大能量,对创造新动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当前,北京、广东、浙江、天津、江苏以及湖北等省市都制定了针对性比较强的政策、措施,大大加速了吸引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进程。无疑,上海浦东新区面对着源自于国际、国内、乃至是上海其他县区的竞争,三个层次的竞争负担需求上海浦东新区敢于直面新使命,勇于承担新任务,进一步化解人才机制体系方面的诸多困境,集聚人工智能高端人才,进而推进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迎春,李辉.如何赢得全球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J].科技中国,2018,No.250(07):20-21.

      [2]白云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现状及其对策建议[J].互联网天地,2018(03):28-32.

      [3]高子平.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3):66-72.

    [4]张茂聪,张圳.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状况及其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技术,2018(08):19-25.

      [5]徐德昌.营造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生态[J].群众,2019,602(04):40-41.

      [6]李辉,王迎春.何培养集聚人工智能高端人才[J].大数据时代,2018(2):19-26.

返回列表